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研究生论文 > 研究生论文精选

音乐韵律对婴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996论文网日期:2023-09-11 16:10:59点击:234

摘要: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幼儿会伴随着音乐进行身体的律动,这是对音乐最为直接的情感和动作表达,也是对音乐的直观体验。幼儿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可以随着音乐的韵律进行有节奏感的活动,感受音乐各个基础要素,准确地分辨音乐的力度强弱、音调高低以及节奏的变化,从而对音乐产生兴趣。本文对音乐韵律对婴幼儿节奏感的培养进行分析研究,以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音乐韵律;节奏感;律动;趣味教学

 

音乐的韵律由音调和节奏的关系组织起来的,是在一个水平的单音部分进行的,有许多独立的音调,称为旋律。通俗地说,就是单音音乐和歌曲,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手韵律的教育可以对学生的听觉能力进行培养,使幼儿更加专注的进行倾听、体验和理解音乐,调动自主性去激发形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其反应能力,协调各种动作,实现音乐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对婴幼儿节奏感的培养,通过音乐韵律的培养,提升婴幼儿的感知能力,提升对音乐学习的兴趣[1]。

一、婴幼儿节奏感形成要素及作用

音乐是听觉艺术,婴幼儿在进行节奏感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形成要素和作用等进行研究,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

(一)节奏感要素

节奏感的形成与音乐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音乐中,曲调、节奏、和声、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和音色均属于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的节奏组成中,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形成曲调,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形成节奏,“和弦”及“和声进行”的加入使音乐的节奏感更加突出,音的强弱程度可进一步彰显出节奏感,音乐进行的快慢则可以与调式进行结合,一个音为中心(主音)构成一个体系,之后进行各声部的组合,实现韵律和曲调的变化。节奏感可体现在音乐反应中明确、自然的节拍强弱感,在进行弹奏的过程中依据风格等需求,持续进行韵律的均分,保持速度的统一和稳定。而且在获得韵律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渐快、渐慢、突快、延长音等不同的表现,并且准确的体现出各个节拍之间的强弱关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节奏感,对音乐进行更加有效的体验[2]。把音乐的各种音响、音调要素在时间上加以组织,这就是音乐节奏的功能。音乐的节奏感可以既是一种基本的音乐才能,不仅有生理的基础,还有心理的感情作用在内。表情丰富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其原因也在于此。由于节奏的用途是组织音乐的各种音响或音调要素,因而它同其他的要素就有着经常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可见节奏感是音乐中情感抒发的重要条件,可将音乐中的情感表达的更加清晰,区分出不同的感情,属于情感的一种有效的表达形式。

(二)节奏感作用

音乐中的节奏感属于音乐中情感的表达,属于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在音乐中所有的节奏均需要通过工作和肌肉来反应感知能力,节奏感依赖于运动,而婴幼儿阶段是感受和体验节奏的最佳时机。相关研究显示,人如果不进行相关的训练,无法具备节奏的本能,但是经过科学的培养,则可以将自身的这些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并转化为对音乐的理解,成为学习音乐的本能。通过对节奏感的学习,可以使婴幼儿将音乐中的节奏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并将音乐中的力度、速度、音色变化进行分析和理解,实现空间和时间之间的融合,培养体验音乐情绪的能力,以提升对音乐的兴趣。人体可以作为一个可以体验结构的第一载体,也属于人体在运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力量,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将语言、动作和音乐进行融合,而融合的核心就是节奏,通过表现力丰富和精细的节奏,可以将各种分散的音乐要素组成一种内在的力量,使婴幼儿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基础,对于儿童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等综合组织进行培养,以提升婴幼儿的音乐素质[3]。对于婴幼儿来讲,音乐是启蒙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节奏感的感受,婴幼儿会在音乐中出现身体律动,对于音乐中的情感有一个更加剧烈和直观的感受,表达方式会更加主动、更加准确地分辨出音乐中节奏的快慢、高低和段落划分,在听觉方面更加专注,提升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二、音乐律动对促进婴幼儿节奏感形成优势

音乐的律动对于婴幼儿节奏感的形成具有较大的优势,在进行音乐欣赏中,幼儿一般会伴随着身体进行律动,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产生直观的体验,从而产生直接的情感表达。因此,通过音乐律动,婴幼儿会更加主动地表达自身的情感,形成有效的节奏意识,感受音乐各基础要素,提升对音乐的喜爱。节奏属于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显示出音乐美感,一个人对节奏拥有良好的感觉,准确地踩在拍点上,而且轻松自如,这叫节奏感好。而律动就复杂得多,关系到对音乐的灵性和理解,以及和声走向下声音色彩的改变。节奏感属于律动了解的基础,如婴幼儿掌握良好的律动,则可以更好地对音乐的节奏进行把控,并更好地感受音乐中的内涵,提升对音乐的认知[4]。音乐律动是音乐有节奏的跳动和有规律的运动,一般是指按照节奏,通过身体方式来表达某种舞动。通过对音乐律动的学习,可以使婴幼儿掌握更加准确的节奏,在律动中体会节奏的变化,通过节奏来更好地感受音乐中的律动,对于婴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在婴幼儿时期,最为喜爱的活动是与父母一起做游戏。父母和婴幼儿左右摇晃,或是让其站在父母的脚背上,再一边唱歌一边缓缓走路,都能带给婴儿极大的快乐,如果在该过程中进行音乐律动的教学,将速度、力度和音色等多种方式进行结合,充分锻炼其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并通过节奏更好地感知音乐的节奏感,因此更加注重对节奏感的培养。同时音乐律动不仅体现出了音乐整体的节奏,也会将音乐中的情感体现出来,可见音乐中的律动是对内心情感的深入表达,也是对音乐情节的表述,因此通过音乐律动的学习,可以使婴幼儿更加准确地掌握住节奏,使婴幼儿更加全面的了解音乐,体会音乐,充分体现音乐学习的价值[5]。

三、培养婴幼儿节奏感方法措施

(一)形式趣味化

在培养婴幼儿节奏感的过程中,注意各种趣味性,可通过开展各种听觉训练开始,让幼儿用耳朵去听、去感知音乐的魅力,进而逐步掌握节奏感。其实婴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在,如果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幼儿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钟表滴答滴答,上楼时嗵嗵嗵嗵的脚步声、小朋友与老人、中青年人各种不同的走路节奏声音等均具有自身的节奏。这些节奏的感知,可以使婴幼儿初步认识节奏感,使其对节奏感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之后可以让婴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拍、四拍、三拍,让幼儿一边听音乐一边告诉他们这是几拍,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样通过边律动边动作的方式,进行音乐伴奏或者无伴奏状态下的节奏动作,使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得到提升。而在节奏变化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节奏调节,可使婴幼儿的表现更加自如、灵活,更好地培养音乐的感知能力。最后,可使用儿歌进行相应的节奏培养,例如在播放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提升自身对节奏的把握能力[6]。

(二)动作简单化

婴幼儿自身年龄有限,对于各种动作的感知能力不足,因此在动作方面需要进行简答化的处理,动作不可过于复杂,可通过一些拍手、晃动等动作完成节奏感的培养,如孩子平时就喜欢敲打手中的物品,如拿到幼儿画册,他们也要用手拍几下,拿到玩具他们也会敲几下,对发出声音来感觉到乐趣,之后使用画册进行规律性的击打,对婴幼儿进行节奏的刺激,使其初步认识到节奏,并培养一些初步的律动意识,形成对节奏的初步认知。为了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可以将孩子们喝过的一些饮料瓶收集起来,分别装上玉米、沙粒、树叶,让孩子们利用这些东西打出不同的节奏,声音响的打强拍,声音小的打弱拍,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婴幼儿初步感知律动的变化,而且整个工作非常简单,婴幼儿通过简单的教授就可以掌握,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加简便。在婴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无处不在,例如规律的电话铃声,自行车铃声,汽车喇叭声,小闹钟的嘀嗒嘀嗒声,小鸟的叽叽喳喳声,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在进行节奏感培养的过程中,可引导婴幼儿倾听这些声音、模仿这些声音,拍打这些节奏,拍打的动作也非常简单,利用使用双手拍打手掌、拍打桌子等。孩子在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节奏的过程中,对节奏的兴趣提升起来,可以更加积极地学习节奏的把握,全面提升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好地体会到音乐节律的变化,深入理解音乐的节律,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表达,以提升对音乐的理解能力[7]。有一部分幼儿特别喜欢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如拍手、拍肩、跺脚,一边拍手一边唱歌,这些动作较为简单,有些婴幼儿本身就会,如果将这些动作与节奏进行结合,让幼儿在有音乐伴奏和无音乐伴奏时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自如、灵活,老师和家长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可以将婴幼儿的音乐律动感培养起来,并提升其对音乐的兴趣,提升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三)节奏动感化

婴幼儿对于节奏感强的音乐感知能力更强,因此在进行婴幼儿节奏感培养的过程中,注意动感化的使用,充分发挥音乐的感动、触动情感的能力,例如在早上选择一些舒缓的音乐,指导婴幼儿欣赏优美的乐曲,不仅陶冶了情操,还能提神,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迎接新一天的到来,调节情绪。如果在上午婴幼儿活动较为精神的时间段,可以播放一段轻松活泼的童谣,让婴幼儿随着音乐进行律动,增加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养成良好的律动习惯,掌握节奏感,长久发展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并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及时的律动,可以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且通过音乐风格的变换,使婴幼儿感受到不同音乐的变化,对于音乐中的情感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培养对音乐中情感的感知能力,提升对音乐的兴趣,而且在音乐节奏方面也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如幼儿年龄超过3岁,具有基本的认知能力,可以通过一些情节明快的音乐进行节奏的培养,例如在进行音乐教育活动中可选择《到全国各地去旅行》的歌谣,让幼儿感受到骑上小车去游览天安门、在草原上快马加鞭、在长城上挥汗如雨等不同的情节变化,在不同的情节中感受节奏,并学习一些跳跃、双腿律动等动作,对于节奏感进行培养,并提升对音乐内涵的了解。另外可以播放《看大海》等音乐,幼儿可以进行划船、学习海军,下网捕鱼等相关节奏的学习,使婴幼儿更加全面地掌握节奏感,提升对音乐节律的培养。上述这些儿歌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用耳朵听音乐的能力,还可以使他们用身体去感受音乐,对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8]。在进行节奏感培养的过程中,注意对音乐以及感情的培养,通过儿歌音乐中不同的情感来培养节奏,例如在让幼儿认知二拍时,可以让他们听《进行曲》,威武雄壮、整齐有力。认知四拍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雪花飘》《小燕子》等。认知三拍时,就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这样通过情感对节奏进行把握,可以使婴幼儿对节奏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结合,二拍表达的情绪更加热烈,而四拍表达的情感则较为舒缓,这样对于婴幼儿的音乐情感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可以提升婴幼儿对于音乐动感的感知能力,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9]。

结语

节奏属于音乐的灵魂,也是进行音乐学习的前提,婴幼儿节奏感的培养需要重视对音乐节律的培养。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音乐节律的掌握,在播放音乐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音乐中的相关节奏进行把握,同时还需要掌握音乐中的情感表达,指导婴幼儿结合音乐的律动做出动作,强化节奏感,借助肢体活动感知音乐的节奏,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进行婴幼儿节奏感培养的过程中,注意对模式的创新,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制定趣味性的培养方法,注意运用日常婴幼儿可接触到的声音,初步建立对节奏感的认知,之后将一些节律动作进行简单化的处理,将动作和音乐节奏进行充分地结合,使其更好地对音乐中的节律进行掌握,最后加入相应的动感化节奏,使婴幼儿可以在不同的音乐节律中掌握节奏,感知音乐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提升对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杨静.韵律绵延千古,诗韵永久流传--浅析古诗词歌曲在职业中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3(1):90.

[2]蔡佳娜.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节奏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应用[].师道·教研,2021,8(11):84-85.

[3]赵冉冉.节奏是音乐的脉搏--谈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途径[1].文渊(小学版),2020,12(1):322-323

[4]唐诗函.幼儿园音乐韵律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小班韵律活动“两只小鸟”为例[1].好家长,2021,9(67):27-28.

[5]刘颖.如何在幼儿园音乐律动教学中培养幼儿节奏感[].中外交流,2021.28,21(3):1548.

[6]邵良芬.小学音乐课堂运用中国鼓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探究[0].读与写,2021,18(18):219.

[7]乐梦雯.踏入律动之门打开节奏之窗--基于节奏感培养的小学音乐“五律课堂”研究[[].大众文艺,2022,3(3):132-134.

[8]许国秀.跟着节奏“恰恰恰”--浅谈幼儿小班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中外交流,2020.27(7):392

[9]王颖.基于节奏感培养的幼儿舞蹈教学革新思路[].艺术教育,2018,7(3):106-107.

作者  卢嘉倩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