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硕士论文 > mpa论文

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模式探究

996论文网日期:2020-10-04 14:48:56点击:611

摘 要      贫困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持续而稳定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主要依靠农村产业兴旺。对于贫困地区而言,由于社会经济、地理区位和生产条件等因素限制,致使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户更是难以通过非农就业与常规农业的发展实现脱贫致富。而立足于区位资源优势和要素禀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贫困地区产业兴旺,实现精准脱贫的现实选择。大同市作为 14 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既有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又有着老、少、边、穷等特点。因此,如何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对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虽然近来年,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畜牧、杂粮、蔬菜、黄花、黄芪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但是,总体来说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还不够充分,扶贫效果还不够明显。鉴于此,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其次,从大同市的农村贫困人口现状与特色农业发展优势入手,分析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剖析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及效应。最后,通过对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提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贫困 特色农业 产业化 扶贫模式。      abstract      poverty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to achieve sustained and stable poverty alleviation of the rural poor mainly depends on the prosperity of rural industries. for the poor areas,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social economy,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production conditions,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low,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farmers to get rid of poverty and become rich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nd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regional resources and factor endowments,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y is the practical choice for the prosperity of industries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datong city, as one of the 14 contiguous poverty-stricken areas, not only has rich ecological natu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ld, little, border and poor. therefore, how to re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y to help farmers get rid of poverty and become r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regional overall poverty alleviation.      although in recent years, datong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y, a large number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ch as animal husbandry, miscellaneous grains, vegetables, yellow flowers,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have gone to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world. however, in general, the development of datong’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y is not sufficient, and the effec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s not obvious.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basis. secondly,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poor population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datong c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datong city, and analyzes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 and effect of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datong city. final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of datong’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y,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policy suggestions.      keywords poor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中,把产业兴旺放在首位,产业兴旺是农村生产力进步的源泉,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前提。而立足于区位资源优势和要素禀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贫困地区产业兴旺,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虽然近来年,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杂粮、生猪、肉羊、黄花、黄芪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但是,总体来说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扶贫效果还不够明显。本文在系统阐述了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扶贫模式及其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制定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提供指导思路。      1.1.2 、研究意义。      本文以相关理论做为基础,试图揭示出贫困地区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的理论逻辑。在系统阐述了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扶贫模式及效应的基础上,分析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对策保障机制。在理论上试图揭示贫困地区依托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完善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践上,通过分析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扶贫模式及效应,剖析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制约因素,进而为制定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提供指导思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反贫困与扶贫。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欧洲一些思想家试图揭示贫困的真相,寻求解决贫困的途径,具有代表性的马尔萨斯(1798)提出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人口理论,其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的,所以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增长,只有通过饥饿、繁重劳动、限制结婚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阿尔伯特·赫希曼(1991)在《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及不平衡增长理论,即经济增长是主导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非均衡发展的结果,所以投资应该选择在主导产业方向上来进行投资,并且以此来引导其他部门产业进行投资。夏目玲岩(2010)认为在经济欠发达或极度不发达的地区,贫困人口处于贫困恶性循环状态,疾病、教育、战乱等因素导致了大量脱贫人口再一次返贫。kanbur 等(2014)在分析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城镇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时,发现城镇化使印度、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这三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但是在中国的城镇化却缩小了城乡收入的相对差距。这个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反贫困和扶贫起到了一定的意义。      (2)特色农业。      国外直接以“特色农业”为对象的整体研究并不多,而将具体特色农业属性的“有机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作为研究对象的比较多。就国外相关研究而言,本质上强调的产业的地域分工,强调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来进行产业的挑选和规划。亚当·斯密(1776)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1817)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为特色农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brauw a d (2013)以日本的“一村一品”、以色列节水农业、荷兰花卉农业为代表,指出以发展本地特色、提高土地产出效率、种植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roberts tg(2014)指出在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可以推广使用农业机械设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总产量,典型模式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代表。这种发展模式将全国划分成不同的“农业生产区”,通过大农场主的经营,每个区域主要生产出几类具有专业化特色的农产品。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反贫困与扶贫。      经过三十多年的扶贫开发与探索研究,我国在相关方面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政府部门要在扶贫过程中,充当主导作用,通过合理的宏观调配来解决收入不平衡的问题。陈文文(2017)提出,不能简单的通过赋权来增加扶贫对象的参与度,而是要将贫困群体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制定贫困群体获取利益的有效机制,使其获得绝对的或相对较多的利益,从而激发贫困户的积极性,进而才能实现脱贫目标。      汪三贵(2016,2017)提出,地方政府要在贫困户受益机制下功夫,做研究,探究适合本地的体制机制,通过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来达到精准扶贫工作的最终目标。张立群(2015)提出在连片贫困地区,要坚持内生发展模式,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核心,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同时通过培育提高农民素质,加强政策机制保障,来有效解决贫困问题。他还认为,我国应主要以开发式扶贫为主要模式,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逐步形成贫困户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达到脱贫致富效果。梁晨(2015)提出产业扶贫要以大力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做为具体目标,通过提高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使贫困地区的人们积极参与产业分工,获得收益,从而使贫困口达到脱贫致富的结果。刘北桦、詹玲(2016)提出,产业扶贫的目标是贫困人口要充分发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再结合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从而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2)特色农业。      徐艳霞(2016)认为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产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其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率,实现集约化发展,还能很大的程度上提升农民的收入。罗苏杰(2017)对西林县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区域所拥有的资源优势、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和农业产业发展等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实地论证等多种方法,找出制约西林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农业产业扶贫发展方面的四个最主要因素。黄添兴(2017)运用实地调研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和平县特色产业百香果产业进行实地调研,梳理出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市场监管体系不规范;大型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比较少,与贫困群众的联动性很弱;科技含量相对低,产业发展水平居于中等偏下水平;宣传不到位,品牌意识不够强;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产品质量安全根本无法保障;种苗繁育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韩振兴,刘宗志,常向阳(2018)以运城苹果、朔州羊肉、晋城大豆为例,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了 3 个产业的发展情况,运用区位商和几个指数指标分析了 3 个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集中化程度和竞争力,得出 3 个产业作为山西特色农业产业,集中化程度和竞争力均较高,且具有发展优势和发展空间,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同时指出应该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减少市场风险的不确定。万娜,李晓琴(2018)通过分析特色农业精准扶贫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得出在精准扶贫的视角下特色农业发展策略为:一是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合作社,二是进一步加强特色农业品牌的建设,三是加大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扶贫的投入,四是建立精准的特色农业发展和巩固机制。王静(2018)对山西省大同市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并对比和分析国内外产业发展的许多优秀经验,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大同市农业、人、特色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深入的探索。冯丹萌,陈洁(2019)指出农业产业发展是深度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之一,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特点形成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对深度贫困地区 5 种农业产业扶贫模式以及需要防范解决问题的分析,得出要构建农业产业发展与扶贫脱贫相融合的综合发展机制,有脱贫致富内在动力机制和市场拉动与政府推动并行的外在动力机制、多元主体带动机制和公共政策支撑保障机制。罗萌(2019)以南平市为例,梳理了当地的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并结合精准扶贫的特点,分析特色农业在精准扶贫上的可行性与效益性,探求了当地特色农业在精准扶贫上的作用和发展路径。      在反贫困与扶贫方面:国外对于贫困和反贫困的研究,总体来说要比国内早一些,国外的学者研究反贫困的过程中,重点关注经济增长及致贫原困,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本、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而国内的学者在研究反贫困即扶贫时将重点放在扶贫政策和减贫措施等上面,通过精准政策的实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达到脱贫致富。通过各种产业的发展来脱贫的研究都比较多,研究主要集中通过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产业链延长等方面壮大产业发展,从而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这些研究都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一些基础,做了一定的铺垫。      在特色农业方面:国外专家学者对特色农业的研究相对而言比较注重于实践,致力于通过推广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扩大规模经营等来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对特色农业政府引导及其扶贫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而国内学术界关于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扶贫有着较多的研究,这对于我们国家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以现有的关于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通过构建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理论基础,分析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从而构建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和对策建议。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1.3 研究思路、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本文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扶贫的定义   2.1.3 特色农业产业的定义   2.2 相关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2.2.2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2.3 产业化理论      第三章 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扶贫模式及成效      3.1 大同市农村贫困人口现状   3.2 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及现状   3.2.1 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   3.2.2 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3.3 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模式   3.3.1 政府主导型模式   3.3.2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3.3.3 专业大户带动型   3.4 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成效初显      第四章 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4.1 特色农业产业差异化比较优势不明显   4.2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4.3 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   4.4 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4.5 产业扶贫缺乏长效机制      第五章 完善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对策保障机制      5.1 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布局   5.2 增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动力   5.2.1 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5.2.2 加快构建完整产业链   5.2.3 加强品牌建设力度   5.3 提高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   5.4 健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   5.5 建立和完善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实施保障机制   5.5.1 强化政策扶持保障   5.5.2 创新资金筹措保障   5.5.3 加强人才支撑保障   5.5.4 完善农业风险保障     第六章 结论。   大同市是全省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四个市之一,所辖阳高、天镇、浑源、灵丘、广灵、云州 6 个贫困县(区)属于“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其中天镇、广灵两县为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相对集中且贫困程度深。作为 14 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大同市既有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又有着老、少、边、穷等特点。因此大同市如何立足于区位资源优势和要素禀赋,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其次,从大同市的农村贫困人口现状与特色农业发展优势入手,分析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剖析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及效应。最后,通过对大同市特色农业扶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提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总结全文,至少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一是特色农业扶贫要大力推行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由于政府部门根据本地区的自然地理资源等区位优势,对特色农业发展进行整体布局和规划,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以此调动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多种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在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下,政府部门通过积极构建各类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贫效应明显。可以说,在目前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政府推动型要优于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专业大户带动模式,但同时也要兼顾各种扶贫模式共同发展。   二是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北纬 39°54′至 40°44′,东经 112°06′至 114°33′。处于养殖业发展黄金纬度带,是全国三大优势奶业产区之一,是全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核心示范区,也是京津地区菜篮子基地、全国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因此,大同市要优化特色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和整体规划,依据特有的自然地理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畜牧、杂粮、蔬菜、黄花、黄芪、杏果等特色农业产业。   三是要不断健全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小农户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土地入股、代耕代种等多种方式提高经营规模和效益。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积极吸纳贫困户加入,借助其品牌、渠道优势,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节本增效,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参与现代营销,延长产业链收益,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   四是特色农业产业扶贫要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通过因村因户精准施策,加强对贫困户的职业技能培训,智志双扶的宣传,工作机制的完善,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可持续化稳固脱贫。   五是要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创新资金筹措保障,完善人才支撑,加强农业风险保障来完善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政策保障机制。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分析研究过程必然会有不全面、不严谨之处,同时本文仅仅针对现阶段大同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及扶贫问题来研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和情况,笔者将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继续关注,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