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论文范文 >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中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研究综述

996论文网日期:2022-09-27 10:28:13点击:425

摘要:国际贸易中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收入分配

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与国际贸易中进出口产品质量建立联系,国家之间收入分配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企业和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异质性,从而影响他们对生产和贸易产品的质量选择;另一方面,产品质量升级对收入分配的作用是不确定的,质量升级可能会扩大或缩小一国工资差距。本文以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演进为出发点,从供给和需求以及质量升级三个方面梳理了当前学者关于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问题的研究,并指出了国际贸易中收入分配与产品量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收入分配;产品质量;异质性需求;质量升级

除了价格、技术和国家政策差异等因素外,国际贸易中影响产品质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收入分配。传统产业间贸易理论着重于从供给层面研究贸易的决定因素,新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引进了基于消费者偏好的需求决定因素,解释了收入分配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由供给向需求以及产品同质性向产品差异化研究的不断拓展,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

一、理论基础及其历史演进

国际贸易中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问题的研究最早源于收入分配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研究。一方面,随着贸易理论由供给理论向需求理论过渡,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也由基于供给决定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向基于需求决定的重叠需求理论转变;另一方面,随着传统贸易理论向新贸易理论的不断拓展和国际贸易研究视角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对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的研究也经历了从宏观贸易层面到微观产品种类和质量层面的层层演进。

(一)供给理论到需求理论的过渡

国际贸易中基于供给决定的两个经典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最早对

收入与产品质量问题进行了阐述。前者预测富国在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富国将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后者预测富国是资本要素比较丰裕的,如果高质量的产品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那么富国在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markusen(1986)和bergstrand(1990)先后在文章中写到,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出口的产品质量较高,因为这些产品是资本密集型的。flam和helpman(1987),murphy和shleifer(1997)以及matsuyama(2000)则认为富裕国家生产的产品质量较高是因为其在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上具有相对技术优势。随着供给决定理论向需求决定理论的过渡,linder(1961)首次提出重叠需求理论,并以需求为导向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从而为国际贸易中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他认为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该国特定的偏好模式,人均收入类似的国家贸易更频繁(gehrels,1962)。francois和kaplan(1996)证实了林德假说,认为林德重叠需求的假说不仅说明了国家间人均收入不同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而且还说明了贸易模式依赖于国家内的收入分配。hallak(2006)进一步验证了linder的需求相似理论,认为进出口国之间平均收入的相互作用,导致他们对不同产品质量具有不同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证明了相似收入的国家之间贸易量较大这一贸易模式。供给决定理论向需求决定理论的转变也是传统贸易理论向新贸易理论转变迈出的重要一步。传统贸易理论位似偏好的假设导致其只能从供给角度研究收入分配与国际贸易问题,新贸易理论非位似偏好的假设则为从需求方面解释国际贸易提供了基础,从而为进一步丰富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问题研究提供了可能。自flam和helpman(1987)将收入分配引入国际贸易理论模型之中,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收入分配、产品质量和国际贸易问题时都假设消费者的偏好是非位似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在非位似偏好的假设下,人均收入和收入分配都对总需求结构有决定作用,这是研究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的核心。同时,非位似偏好的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实现,并且在大多数实证研究中获得了验证。hunter和markusen(1988)在位似偏好的假设前提下,利用34个国家11种产品和服务检验其是否成立,最终在7个支出大类中拒绝了零假设,表明偏好是非位似的。davis和weinstein(1997)等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二)宏观贸易到微观产品的深入发展

随着贸易理论的不断拓展与深入,国内外学者对于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的研究由宏观贸易层面拓展到微观产品的种类和质量层面,研究的视角也从收入分配与贸易需求细化到收入分配与贸易二元边际以及收入分配与质量边际。

1.收入分配与贸易需求研究

宏观贸易层面,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收入分配对贸易需求

的影响。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分配差距通过边际消费倾向来影响社会的消费需求,从而影响一国的进口需求。adametal.(2008)和赵锦春,谢建国(2013)分别从国家间和一国内部的角度分析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对进口需求的影响。前者认为高收入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会扩大该国的进口需求,低收入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会减少该国的进口需求。后者利用中国省际进口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2.收入分配与贸易二元边际研究

收入分配除了从宏观层面影响国际贸易进口需求,还会从微观层面影响国际贸

易中进出口产品的种类和质量。在对收入分配与产品种类的研究过程中,学者引入异质性贸易理论中的贸易二元边际,将一国的贸易增长分为沿扩展边际(extensivemargin)增长和沿集约边际(intensivemargin)增长(melitz,2003)并利用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对产品种类测度进行定义(刘伟丽,2011)。为了更进一步探讨二者的联系,不同的学者通过实证分别检验了收入分配对贸易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影响。kugler,zweiraueller(2005)和bernasconi(2009)分析了收入分配对国际贸易扩展边际的影响,发现收入分配与产品水平上的扩展边际有很强的相关性。文洋(2012)则利用heckman的两阶段模型同时研究了收入分配差距对出口二元边际的作用,不仅证实了收入分配差距对出口扩展边际的正向影响,还验证了收入分配对出口集约边际的影响,并得出相反的结论。

3.收入分配与质量边际研究

随着收入分配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由贸易层面拓展到产品层面,国内外学者在研究

收入分配对国际进出口产品种类的研究基础上,也开始逐渐将视野拓展到产品质量上。除了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之外,刘伟丽(2011)提到质量边际,即较富裕国家生产和出口较高质量的产品。hummels和klenow(2005)指出,较大经济体可以出口更多种类的产品到更多的国家,或者可以用较高的价格出口更高质量的产品。bohman和nilsson(2006)则发现收入分配越不公平的国家会出口更多的必需品,而出口更少的奢侈品,收入不平等对改变出口结构使其向出口高收入弹性产品转移有负面影响。

二、研究动态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历史演进阐述了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问题的理论发展过

程,而在此基础之上,学者进行了不断的摸索与创新,从多视角、利用多种方法对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从研究视角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基于供给决定、基于需求决定和基于质量升级的三大类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问题研究。

(一)收入分配、供给与产品质量研究

虽然传统贸易理论由于位似偏好的假设对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问题的研究产生

很大的局限性,但在李嘉图模型和要素禀赋模型,以及贸易理论不断拓展的基础

上,部分学者开始尝试对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问题的贸易模式寻求供给方面的进一步解释,发现一国供给在影响产品质量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baldwin和harrigan(2007)把垂直差异化产品和异质企业结合放入模型,发现投资对质量提高有正向作用,因为更有效率的公司承担质量提高的激励而付出更高的投资wuergler(2010)则认为虽然收入分配是决定产品质量水平、生产品种和消费的关键因素,但质量水平取决于不平等和技术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收入分配、需求与产品质量研究

鉴于供给决定的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问题研究的局限性,和供给理论向需求理

论以及产品同质性向产品差异化研究的不断拓展,国内外学者基于非位似偏好和垂直差异化的假设,开始从需求方面对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问题寻求一种深层次的解释。

1.收入与产品质量研究

基于linder的需求体系模型,收入逐渐成为影响国际贸易中产品质量的重要因

素,发现一国的人均收入对贸易产品质量有正向的影响。由可观察到的垂直专业化模式可以看出,当富国与穷国出口同一类别的产品时,相对富裕的国家出口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单位价值(hummels和klenow,2005)。fajgelbaum,grossman和helpman(2011)认为这体现了人均收入和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指出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消费者中购买更高质量产品的比例上升。此外,hallak(2006)认为当一个国家从多个来源国进口同一类别的商品时,高质量的商品都是不成比例的进口于高收入国家。由于富裕家庭通常消耗更高质量的商品(bils和klenow,2001),垂直专业化模式对世界贸易的分配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2.收入分配、异质性需求与产品质量选择

通常情况下,一国的人均收入对产品质量有正向的影响,在同等条件下,人均

收入高的国家出口的产品质量更高。但不同国家之间的收入是存在差距的,国家之间收入分配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企业和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异质性,从而影响他们对生产和贸易产品的质量选择。从国家这一宏观层面出发来看,收入分配结构与产品质量的异质性需求是相对应的。murphy和shleifer(1997)指出发展中国家由于缺少满足高收入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量产品,而使其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机会是有限的。choi,hummels和xiang(2006,2008)通过将国家之间收入分配的差异映射到进口价格分布的差异上,证实了murphy和shleifer(1997)的观点,得出拥有类似收入分配结构的国家,进口价格分布也类似。由此可以看出,收入分配通过影响需求影响一国的进口贸易结构,对于两个有相同平均收入的国家而言,收入分配更加不平等的国家对高质量产品有更高的需求(markusen,2010)。但latzer和mayneris(2011)基于需求的垂直比较优势决定因素,实证发现收入不平等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对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是不一样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增加对高收入国家出口的增加有质量和数量的双重影响,但对低收入国家只有供给量的单一影响。而从企业和消费者这一微观层面出发来看,收入分配差距会促使企业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做出选择。chatterjee和raychaudhuri(2004)发现在双头垄断和垄断市场,如果再分配使得消费者平等或不公平等状况好转,任何收入的再分配都将促使公司提高他们的质量水平。鲍晓华,金毓(2013)则引入异质性消费者假设的质量异质性企业模型,发现一国的收入差距影响企业产品质量选择,促使产品质量升级。除此之外,由于收入分配差异的存在,不同的消费者对不同质量的产品有不同的偏好,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有较强的偏好,愿意为这些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helble和okubo,2008)。

 

3.收入分配、贸易自由化与产品质量选择

异质性需求决定了不同国家对不同质量产品的选择,而国际贸易由需求因素驱

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贸易自由化的程度。

对于不同收入分配差距的国家,贸易成本是除需求之外影响国家、企业或是消费

者产品质量选择的重要因素。krugman(1980)认为,当运输是昂贵的,国家将倾向于出口那些规模收益递增且在国内有巨大市场需求的产品。fajgelbaum、grossman和helpman(2011)则在此基础上,对贸易成本做出了不同的假设,当贸易成本够高时,每一个国家同时生产高质量和低质量产品,并且富裕国家将成为高质量产品的净出口国;当贸易成本足够低时,富国将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高质量产品,穷国将专业化生产和出口低质量产品。flam和helpman(1987)从国家这一宏观层面建立了南北贸易的替代模型,认为收入和收入分配是决定国际贸易结构的重要因素。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北方国家开始生产新的高质量的产品时,会将旧的低质量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此外,acharyya和jones(2001)也认为一个小型经济体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出口产品质量的选择与国内收入分配存在因果关系,任何有利于非熟练工人的收入再分配政策都会通过降低资本回报率来提高出口质量。

(三)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升级研究

鉴于收入分配与国际贸易的双向作用,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的关系在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一定的分歧。一方面,收入分配通过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贸易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贸易产品的质量升级又会扩大或缩小一国收入分配差距。与以往从收入分配对产品质量影响的角度来研究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问题不同,不少学者从相反的角度探讨了贸易产品质量对收入分配的不确定作用。  bernardjensen(1994)很早就认为二者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并从产业水平实证发现产业内技术升级是由工厂技术的提升决定的,技术提升会影响总工资差距,但并不是总工资差距增加的决定因素。而hanson和harrison(1999)则得出了确定的结论,认为贸易产品的质量变化将缩小国家间的工资差距。verhoogen(2008),徐美娜和彭羽(2014)则得出了与前者相反的结论,在一定的条件下,质量升级会扩大一国的工资差距。前者提出质量升级机制,并通过实证发现由于汇率冲击引起的微小质量升级倾向于增加产业内工资不平等;后者提出了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对一国工资差距扩大的一种可能的作用机制,认为高质量产品需要高技能工人,从而质量升级将提高高技能工人的收益。

三、未来研究方向

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收入分配主要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与国际贸易中进出口产品质量建立联系,而建立在新贸易理论基础之上的linder需求体系模型表明,国家之间收入分配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企业和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异质性,从而影响他们对生产和贸易产品的质量选择。另一方面,产品质量升级对收入分配的作用是不确定的,质量升级可能会扩大或缩小一国工资差距。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指标衡量、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都需要不断完善。

(一)产品质量的精确衡量

当前国内外学者从多视角、利用多种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了衡量。从研究视角来看,包括供需角度的产品质量,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的产品质量,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产品质量等;从衡量方法来看,包括单位价值法、质量指数法、市场份额法、贸易均衡法、人均收入法、国际质量指标法等。实证研究中应用最广泛、且较为成熟的方法是单位价值法。aiginger(1997)较早以出口产品的单位价值来衡量产品质量,他认为随着一国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该国出口产品的单位价值也会随之上升。schott(2004)、hummels和klenow(2005)等都使用这种方法来衡量产品质量。单位价值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简单易行,但它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产品单位价值由产品质量决定,单位价值高意味着产品质量越高。而在现实生活中,产品的单位价值不仅受到质量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产品生产成本等非质量因素的影响。因此,产品单位价值法受到很多学者的争议。鉴于单位价值法的缺陷,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对产品质量进行了测度。feenstra(1994)在单位价值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用产品的价格和数量占gdp比重的相对单位价值方法来计算产品的质量。hallak(2006)聚集了hs10位码水平的单位价值,然后标准化为2位码水平的行业质量指数,测度出口到美国的产品质量。khandelwal(2010)则采用了市场份额法,同时利用单位价值和数量信息来推断质量,认为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较高的进口市场份额意味着更高的质量。但当存在多个出口目标国家的时候,上述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hallak和schott(2011)则依靠贸易平衡来确定质量,他们将一个国家的出口价格分解为质量和质量调整价格,认为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贸易顺差的国家提供的产品质量要高于贸易逆差的国家。feenstra和romalis(2013)在khandelwal(2010)、hallak和schott(2011)基于需求方面来识别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内生质量选择模型,同时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建立了质量与距离的关系,以出口的fob价格和cif价格为基础来识别产品质量。目前为止,对于产品质量的衡量,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且对所有条件都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产品质量的精确衡量仍然是未来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二)垂直和水平差异化的相互结合

垂直差异化和水平差异化分别从产品的品质特性和种类特性对产品质量进行了

刻画,而对产品质量的准确研究应是品质和种类的结合。国际贸易流量揭示了垂直专业化的系统模式,无论是flam和helpman的南北贸易模型还是fajgelbaum,

grossman和helpman的水平和垂直差异化产品贸易模型,其最终都是在垂直产品差异化的理论框架下来研究国际贸易模式的。刘伟丽(2011)指出在linder需求体系模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是可以观察收入不同如何影响对产品质量的选择,即具有垂直差异的产品质量可以观测得到,而水平差异化的产品质量很难观测得到。feenstra和romails(2013)也只是从质量这一视角探讨了国家福利,而并没有涉及产品种类。因此,将质量和种类相结合、垂直和水平差异化相结合,才能为产品质量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完整的视角。

(三)收入分配和产品质量实证研究的深化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对于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问题的理论研究日

渐丰富与成熟,但受限于收入分配界定的困难性、产品质量衡量的准确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还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来予以证明。一方面,理论未得到实证的检验,比如fajgelbaum、grossman和helpman(2011)通过对贸易成本做出不同的假设,对国际贸易中富国和穷国专业化生产和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但却并没有对其问题和结论进行实证方面的检验。另一方面,实证研究的样本量不足,比如verhoogen(2008)利用墨西哥制造业数据实证发现汇率冲击引起的微小质量升级倾向于增加产业内工资不平等,但他认为这个判断还需更多的在其他国家的实证研究。因此,今后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问题的实证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一大重点与难点,需要不断完善与充实。

(四)缺乏家庭层面的微观研究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着眼于国家间收入

分配与产品质量的关系,而较少涉及国家内部、尤其是家庭之间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的关系。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国家内部各省市也参与到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利用各省市对外贸易数据类比各国对外贸易数据,探讨省级贸易层面收入分配与贸易产品质量的关系,为缩小不同省市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提升进出口产品质量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另一方面,在研究国际贸易中收入分配问题时,经常利用的是国家、产业和企业层面的收入数据,fajgelbaum、grossman和helpman(2011)认为嵌套logit模型与实证研究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尝试利用家庭收入和支出层面的数据估计模型中关键指标,从而计算贸易分布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此外,多数学者从异质性需求角度研究收入分配与产品质量问题,而从异质性企业、中间产品质量和质量升级角度进行直接研究的较少。同时,对于富国与穷国的划分、收入分配和产品质量的持续衡量,这些都将是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鲍晓华、金毓,(2013)“出口质量与生产率进步:收入分配的影响力,”《财经研究》第8期。

刘伟丽、陈勇,(2012)“中国制造业的产业质量阶梯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第11期。

刘伟丽,(2011)“国际贸易中的产品质量问题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第5期。

施炳展、王有鑫、李坤望,(2013)“中国出口产品品质测度及其决定因素,”《世界经济》第9期。

文洋,(2012)“收入分配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徐美娜,彭羽,(2014)“出口产品质量的国外研究综述,”《国际经贸探索》第7期。

杨丽,(2013)“收入分配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尹恒、龚六堂、邹恒甫,(2002)“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的新发展,”《经济研究》第8期。

张俊山,(2012)“关于收入分配的几个概念的讨论,”《教学与研究》第4期。

赵锦春、建国,(2013)“收入分配与进口需求——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限回归分析,”《国际贸易问

题》第8期。

 

 

作者 刘伟丽  刘正园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