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论文范文 >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

996论文网日期:2022-05-02 16:15:57点击:469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进而从新古典贸易论到新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这发展的过程伴随管现实经济的发展,进而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这一发展过程的理解还有歧见,以致造成对某些理论甚至政策问题的混淆.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阶段,及其有关的标准和内容加以阐述。本文试图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阶段、划分阶段的标准及理论内容加以探讨。

国际贸易纯理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有三个方面,即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贸易的结构和国际贸易的结果。国际贸易的原因要说明,-国为什么要参与国际贸易.它的动力是什么?国际贸易的结构所要回答的是,国际贸易的生产结构或分工结构是什么?从而要回答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出口或进口的商品结构是什么。国际贸易的结果所要回答问题的是.国际贸易能否给参加国带来经济利益。要回答这三个基本问题还有待于国际贸易理论前提的确立。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前提所得出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不同的。

我们认为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三个基本的发展阶段。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典贸易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是:企业是完全竞争的在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或其它部门时.增加某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一国的生产资料在本国范围内得到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不流动。各国对商品贸易不加千预。古曲贸易理论的核心是比较利益理论.--理论从不同的方面出发.有两种表述。一是技术差异论.技术差异论认为,各国之间开展贸易的基础在于,它们生产同一产品或同质商品的价格差+这种价格差的基本原因是各国生产该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在生产中只投入-种生产要素-劳动力一的假定条件下,这种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表现为各国劳动力熟练程度上的差别,从而是单位产品的成本差别。在这里比较利益实质上是比较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是劳动力熟练程度在各国的差异。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各国在同一商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又进- -步表现为,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是相对劳动生产率,即表现为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差别。在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的情况下,-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家时.从相对意义看,该国专门生产其中-种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商品时.可以发挥本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即将本国的生产要素都投入到生产其机会成本比较低的商品。进而通过贸易交换到本国放弃生产的那种产品。相应地尽管另外-国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低于另一国,但是它仍然可以专门生产自己(相对于外国)机会成本较低的产品。进而通过交换,获得本国放弃生产的商品.在这里技术差异-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成为各国进行国际贸易和分工的原因和决定各国专门生产某种商品结构的基础。这种贸易和分工使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都都获得了利益.因此在这一理论的提出者-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看来,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或技术差别是各国生产同-产品时存在价格差别的基本原因.这种价格差及其生产者对较高价格的追求是国际贸易的原因或动力;每个国家专门生产自己有优势的产品并根据自己对产品的需要进行交换是国际分工的结构;各国经过国际贸易都能够获得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则是国际贸易的结果。基于获得和维持这一结果的因素,国际贸易得以维持和发展。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是生产要素禀赋论。在其提出者赫克歇尔和伯蒂尔●奥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索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岽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此时本国专门生产自己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換得外国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婴素寨赋论。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索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产品的技术巒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生产要素禀赋论是瑞典的两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伯蒂尔●奥林提出的,奥林在他的老师赫克歇尔提出观点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理论突破了单纯从技术差异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的局限,而是从比较接近现实的要素禀赋来说明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技术差异论和生产要素赋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以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或成本差别作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动力的。因此尽管两种理论在产生的时间上相距约150年的时间,但是其理论渊源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衡量这种变化的基本尺度是:它们借以立论的经济学基础是否有根本性的变化;它们的理论本身是否建立在不同的动力机制上,即是否改变了价格差作为贸易原因或动力的基本观点。在我们看来这两个方面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此我们将技术差异论和生产要素禀赋论统称为比较利益理论,从而构成古典贸易理论的内容 

我们知道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假定: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要素是,或两种;两国都能生产两种商品;在各国范围内,生产要素在部门间转移时,增加生产t某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生产要素在本国的各部门自由流动,而在各国之间不能自由流动。这些假定条件在理论上是可以接受的,但距离解释现实还有定的距离。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放松了古典贸易理论各个次要假定前提后形成的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对这些假定都作了放松.从而得到了某种新的观点。首先.古典贸易理论提出,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现实中的国际贸易不只是生产两种产品。这些学者将两个国家与生产多种产品生产联系起来,提出.在多种产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国家总是可以出口某中--部分自已有比较成本优势的商品,而进口另外一部分本国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分析没有改变古曲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原理,但是却推进了古典贸易理论的使用范围.即无论是两种产品还是多种产品.国际贸易都能够用比较利益理论加以解释.其次,古典贸易理论假定,各国只使用一种或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产品,现实生产中,人们使用的生产要素不只两种。亚罗斯拉夫●万尼克在其著名的论文&要素禀赋论-多种要素的情况》中指出,在多种生产要素下.同样可以依据两种生产要素的分析方法将多种要素下生产的多种产品按照产品的相对价格比进行排列.得出要素禀赋在产品价格上比较优势的系列,仍然可以得出赫克歇尔和奥林的基本结论.第三.古典贸易理论假定.当各国为了实现专业化分工,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时,其机会成本不会发生变化。正是基于这一假定.各国的贸易结构表现为完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因为在本国有优势产品国际比价高于封闭下的国内比价的情况下.该国厂商将增加其产品的生产量。当机会成本或边际成本保持不变时,该国的资源将逐步集中到自己有优势的部门。由于该国生产者无论怎样增加其产量,边际成本仍保持不变.结果是该国的全部资源或生产要素集中到专门生产自己有优势的产品生产上,形成各国完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但是在现实中,当生产要素从一种产品的生产向另外一种产品的生产转移时.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其机会成本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当本国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产出增加时,本国总会在该优势行业尚未实现完全专业化生产水平以前边际威本就上升到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从而本国的生产不能达到完全专业化。因此可以看出,当放松了机会成本不变的假定条件时,古典贸易理论关于完全专业化生产和贸易的假定.或贸易结构会有某种程度的调整。因而其结构更接近于解释国际贸易结构的某种现实情况。即在现实的贸易中很少存在- -国专门- -种产品的情形。第四,古典贸易的分析是建立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的,实际上无论在生产要素的总量上,还是技术水平上,一国的技术优势或要索优势将发生变化。从动态的角度看,一国各种生产要素总量会发生变化。从劳动力的总量看由于经济发展各阶段勞动力的自然增长呈现出“∩°型,即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其劳动力表现出开始增长较慢,然后增长加快.到经济发达阶段劳动增长速度重新放慢的特征。另-方面,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其居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将减少,而用于储蓄的比例在增加.因此,一国的资本存量将随着该国经济的发展而直线增加。资本的直线增长与劳动力的“∩”型增长相结合,使该国的要素丰裕度发生变化。从而按照赫克歇尔一奥林模型的结 合.该国的贸易结构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都会发生变化。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张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各国技术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基础,它是以要素技术建立在各国之间不存在技术传播为前提的。然而在现实中,各国间存在着技术的相互传播,这种传播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不仅指出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动力,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客观上带来了技术的扩散.从而是技术发明国丧失了在某种产品生产上拥有的技术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向其它国家。某种产品技术优势的转移带来了贸易结构的变化.即从该产品的出口国变成进国,而某些过去的进口国,由于技术的引进变成了出口国。从国家的角度看.这种技术转移带来了技术进口国收入水平的提高,但是跨国公司的理论告诉我们,这里存在跨国公司与东道圆某种利益集团的利益分享。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理论对古典贸易理论产生了新的影响.即键立在各国技术差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优势不是一个长期不变的量,相反从动态的角度看,建立在技术差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优势是-一个不断传播的过程。而技术的扩散则表明,如果技术发明国不能不断发明新的技术,它的技术优势,从而是贸易优势将会消失,更深层的意义是,技术扩散将使建立在技术差异基础.上的贸易逐步减少,进而出现各国对外贸易的依赖“递减”。古典贸易理论还假定.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是不流动。然而在现实中,如果生产要素的流动能够给有关企业带来较多的收益,资本的流动是可能发生的。1857 年罗伯特.蒙德尔发表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文(商品流动与资本流动的关系》.在论文中,蒙德尔从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角度说明了.商品流动与资本流动对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相互替代作用。这意味着,当商品的自由流动遇到障碍时,资本流动将代替商品流动实现各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另一个角度,美国经济学家王凯峪(1963)提出了商品流动与生产要素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补充关系,即在考虑生产要素可以在各国间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可能只是部分地起到促进要素价格均等化的作用。因此在放松了生产要素不能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的假定之后,广义上的要素价格均等化需要做一定的补充.即生产要索的价格均等化不仅可以通过自由贸易加以实现,也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实现,或者商品流动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可以同时起作用,实现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然而无论这种假定条件的放松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作了那些重要的修正,都不能改变古典贸易理论的两个基本方面。-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是建立在比较成本差别基础.上的商品价格差异二是,国际贸易的分析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之下的。因此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自由竞争市场结构下的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新贸易理论发展的阶段。前面我们已经注意到,生产某种产品时的机会成本不是不变,而是变化的。这种变化的第-种形式是机会成本递增。而另- - 种形式是机会成本递减。实际上.机会成本递减的另一面就是由规模经济所弓|致的报酬递增.所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其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逐步下降的效果。它可以表示为tc/q = fc/q +vc/q。式中,q表示该商品的生产量,tc表示q量商品的生产总成本,pc表示生产商品的固定成本,该成本将随着其产量的增加平均到每个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会下降。vc表示生产该商品的可变成本,该成本不会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而下降,而是保持不变.规模经济效果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其生产规模、降低商品的单位成本占居竞争的优势地位。同时企业对规模经济效果的追求,将带来产品-一个行业或产业内排他性的增强,先进入的企业可以邇过逐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形成单位产品的成本优势.从而是价格优势。这是一种凭借规模经济效果所取得的市场努力或市场控制能力。另-方面,琼●罗宾逊认为,尽管理论上我们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在现实中,大多數的市场是不完全竟争的。其原因是,任何企业都希望通过某种优势,获得对市场价格的操纵权.或控制权.获得垄斷或控制权的便利途径是生产差异产品。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不仅要追求某种消费品消费数量的增加以提高自身消费的福利水平.还可以通过在多种同类产品的供应中,选择最适合本人愿意消费的产品提高自己的福利水平.因此从一-国封闭经济的条件下,市场从两个方面表现出不完全竞争的特点.-一是规模经济排除了企业自由进入某些部门的可能性.二是差异产品意味着企业追求控制产品价格的可能性。这两个方面都打破了原有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然而在一-国市场范围内.追求规模经济效果和追求差异产品是矛盾的.因为规模经济效果要求生产大批量、同质产晶.从而带来市场价格的下降。但是对差异产品的追求要求生产小批、异质产品。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是开展国际贸易。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批量生产的产品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上.从而在每个国家都成为小批量产品.且成为差异产品。这-基本观点由保罗,克鲁格曼在其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经典性论文《报酬递增、差异产品和国际贸易)作出了完整准确的论述。在那里,保罗●克鲁格曼非常系统地闹述上述观点。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贸易理论强调.在规模经济发生作用的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对规模经疥效果的追求.从而是对获得超额利润的追求是贸易产生的动力。这-一理论观点还意味着.国际贸易的结构是不确定的.因为建立在规模经济效果基础上的国际贸易暗含着这样两个重要的假定条件,一是各国之间不存在技术水平的差异;二是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 -定是有差异的.甚至可以说.在参加贸易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相同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仍然可以存在.此时的贸易结构与以往国际贸易结构的根本差异在于,古典贸易理论所揭示的国际贸易是产业间或部门间的贸易.而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基础上的国际贸易是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中,出口方的利益就是不完全竞争厂商获得的市场与规模经济利益的总和。进口方利益则是从消费差异产品中获得消费上的病足●进而是福利水平的提高.由此按照保罗●克鲁格曼的观点.既然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可以通过开展产业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那么各国之间建立在要素禀赋相近或相同基础上的贸易冲突将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国企业在产业内生产和出口差异产品。新贸易理论的第二个重要的理论是相互倾销理论。詹母斯●布兰德和保罗●克鲁格曼在其著名的论文《国际贸易的相互倾销模型》(1983)中指出,寡头垄断厂商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将增加的产品产量以低于本国市场价格的价格销往国外市场。尽管从表面上看.在国外市场上产品的销售价格降低了.但是从销售全部产品所获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如果这种销售不影响在本国销售的其他产品的价格.那么「“商所获得的总利润水平提高了.同样道理.其他国家的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战略将增加的产品销售量销往对方国家市场,这种相互倾销行为所形成的贸易不是由于两家分属不同国家的厂商生产了差异产品,而是因为各自对自己最大限度利润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在相互倾销贸易理论这里.各国开展对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斷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进而国际贸易的结构既不受产品成本差别.进而是要素禀赋差别的限制.也不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追求的限制。同时.相互倾销基础上国际贸易的利益来自于各国企业通过“倾销"所获得的垄断利润和在本国市场上销售价格保持不变情况下所获得的瑩断利润总和。为说明这-,我们假定.a国的垄断厂商甲生产和销售汽车100万量.单价为20,000美元.如果其增加了生产量1000,并在国内市场销售.则为使市场吸纳增加的供应量.企业必须将产品的市场价格降低。(因为寡头垄断企业面临的是-茶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例如降价200美元。即每量车售价19800美元。在此情况下,该企业因增加生产和销售1000量汽车额外获得1980万美元。但是,当企业降低其商品售价时.不仅要降低新增产品的价格还要将原有的100万量汽车的价格降低到与新增产品价格相同的水平.即从2万美元降至19800美元.100万辆汽车因降价减少收入200万。结果是企业增加生产后,其总收入还减少了20万美元。显然是有背企业增加生产和销售的初衷的。对此,企业的决策是将产品以低于本国市场价格的价格"倾销”到国外。此时即使该汽车在国外市场上的卖价相对较低.也不致引起企业整体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大幅度下降。如果说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贸易理论开创了新贸易理论的新阶段,那么相互傾销贸易理论将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理论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即使各国生产的商品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垄断或寡头垄斷企业仍然可以出于对最大限度利润的追求.开展各国之间的贸易。不完全竞争企业的市场战略.使国际贸易的结构更加不确定.在那里,既然国际贸易产生于企业为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而确定的市场战略.贸易的结构只服从于垄斷企业的市场战略或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标准。所以,相互傾销贸易理论指出了.现代国际贸易的原因之是不完全竞争企业的市场战略,在这种市场战略下,贸易的结构仅仅是由于各国企业对最大限度利润的追求。新贸易理论的第三个重要方面是外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国际贸易。所谓外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经营规模的优势给企业带来的额外报酬或外在优势。根据外部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企业有贸易优势或没有贸易优势的一一个原因不在于各国之间绝对的要素优势的差异.而在于有关部门在某个时点上的发展规模。一般而言.如果一国在某个行业上发展的规模较大,相应地会形成-个行业的规模优势。这种优势表现为.该行业有--个可供共同使用的劳动力队伍,它可以调剂各企业间的余缺;同时行业规模较大,有助于技术的进步和技术成果的迅速普及或采用。总之一-定的行业规模有利于资源或生产要素的共享,从而能够在自身企业规模不变条件下的经济利盖。相反如果在一定范围内,行业的规模较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求--家企业必须“小而全"否则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在生产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小而全"将导致产品单位成本较高,从而使该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竞争能力。在以往的贸易理论中.我们所谓-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有优势.是将企业优势与行业优势等同起来。在新贸易理论中,企业的优势表现为两种形式. - -是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二是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可以使企业自身产生竞争优势,而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是借助行业优势产生的企业优势。这两种优势都会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在外部规模经济贸易论那里某些具有要素优势的国家所以不能在某个行业处于劣势地位,可能产生于该国的这个行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因而行业规模有限,难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优势,"干中学”是该国发展此行业的途径。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需要在政府的干预下.获得某种规模经济优势或行业规模优势. 

上述三个方面所闻述的新贸易理论是从生产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在这些理论中,国际贸易的基本前提已经发生变化。由于现代企业追求对市场的操纵,并且从操纵市场中获得额外利润,因此这种市场结构已经不同于典型的完全自由竞争.代替它的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这里的关键在于.现代经济学.从而是国际贸易理论已经承认了这样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的事实,并将这一-事实纳入国际贸易理论的思考2之中。这种贸易理论基本前提的变化,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即使国际贸易理论进入了新贸易理论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国际贸易理论才有了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基础上的国际贸易论.才有了相互倾销贸易理论以及外部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这些理论的核心是.具有某种不完全竞争优势的企业或行业凭借自身的优势获得国际贸易中竞争优势,它们扩展了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的理论观点。使现代贸易中的许多新现象得到了更切合实际的解释。 

新贸易理论不仅从供给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还从需求的角度对现代国际贸易加以解释。林德认为.每个国家都存在一个 代表性的需求水平。代表性需求水平表明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这种收入水平的代表性消费品是各国消费品产业发展的主导.因为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需要.其生产才容易达到规模经济,从而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其需求水平也有差异。因此-国专门生产某-一个代表性需求层次上的商品,就意味着它不能满足其他收入水平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消费。国际贸易可以解决各国生产者的某个层次的产品的生产上达到规模经济和满足不同收入消费者消费需要的矛盾。即各国可以专门生产本国代表性需求产品,并出口这种产品,同时分别从不同的国家进口其他国家生产的这些国家代表性需求的产品,满足本国其他收入层次消费者的需要。代表性露求贸易理论表明.在消费品的生产上,规模经济容易在各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生产上形成;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它们的贸易较多,因为它们代表性需求的接近,为相互之间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需要创造了条件;由此可以推论,两国间收入水平的差距越大,它们相互贸易的可能性越小;建立在代表性需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是同-产品内部不同档次产品的贸易。这是产业内贸易的一种表现形式。 

新贸易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产业内贸易。根据这一理论,产业内贸易是第二产业内部各种制成品之间的贸易。这种贸易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或机器大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它趋向于排除竞争,形成大规模企业控制某个行业产品生产和市场的程度;这种生产上的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上产生三个方面的结论。一是由于企 业追求差异产品形成的不完全竞争导致的国际贸易;=二是由于不完全竞争企业的市场战略所导致的相互倾销(贸易) i三是由外部经挤效果所产生的行业优势,从而是不竞争企业所进行的贸易(出口),以及由此引申的后发展的国家为获得某种行业,从而是企业优势所需要的“干中学”。另一方面.由需求引起的产业内贸易则是由于代表性需求与需求的多层次性给各国企业向大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产生了建立在差异需求条件下的国际贸易。此外新贸易理论也试图解释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在那里.赫尔普曼不是从对外直接投资引起贸易,而是真正从企业选择的角度推论出国际贸易的产生和结构。然而依笔者看来,到目前为止,新的贸易理论主要是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 

由上述的基本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理论从基本前提划分,可以分成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从贸易理论渐进的发展看,国际贸易理论分成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