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论文范文 > 国际贸易

浅析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成长的影响

996论文网日期:2022-03-22 12:44:26点击:1117

摘要:产业结构演进(成长)是一个有规律性的动态过程:决定产业结构演进的本质变量主要有三:需求结构、相对成本和国际贸易。需求结构和相对成本是封闭条件下影响产业结构成长的本质变量。而国际贸易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来自外部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建立在生产要素禀肽差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能充分发挥一国的资源优势,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跨越式成长。

关键词:产业结构成长;结构开放;结构聚合;比较优势

   产业结构分析是以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状况及变动所作出的各种解释和说明。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些因素属于随机变量(如发展战略或政策的选择等).还有一些因素属于状态变量(如自然资源禀赋程度等),这些变量对产业结构变动特征有着显著的影响,但自身并不决定产业结构有规律的动态演进。决定产业结构演进的本质变量主要有三:需求结构、相对成本和国际贸易,前两者是封闭条件下影响产业结构成长的本质变最,而国际贸易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来自外部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本文拟从开放系统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成长的影响机理,探讨国际贸易通过比较利益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式选择,并进而提出我国结构开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成长

1.研究产业结构必须考察结构的开放性

如果国产业结构与外部不发生联系,其结构的维系与变动完全由国内的相关变量(如国内需求、国内资源和国内创新能力等)决定,那便是封闭结构。相反、如果国产业结构与外部发生联系、其结构的维系与变动受国外因索(如国外需求、国外资源、国外技术等)的影响,那便是开放结构。现代经济增长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所以,一国的产业结构不应是一种封闭结构。结构开放性是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研究产业结构必须考察这种结构开放性。对外开放只有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取得开放的动态效果。

2.结构开放能有效调整产业间各种耦合方式,提高产业协调性,强化结构聚台效应

非均衡理论中的“短线决定原则”(或称“短边原则"》认为,短线的存在是制约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关键,因为短线的存在使得生产要素只可能按低限的要求进行组合。这种情况正如一个由若干块木板条所组成的木桶一样,如果这些木板条长短不一,那么组装成的木桶究竟能够盛多少水,不取决于较长的那些木板条,而只能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条。以往国内学者对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研究所提出的缓和短线制约的途径不外乎两条:是生产要素之间的互补,即以长线补短线、长线代短线的做法,这就相当于把长的木板条锯下一段,钉在最短的木板条之上:是生产要索的重新组合,这就相当于把木桶拆开,用原有的各块木板重新组装- -个容器,使这个新组装的容器能盛更多的水《即实现结构成长效应)。笔者认为,以上对结构成长的研究是在封闭条件下的结构研究,其通过要素调整,促进结构成长的改革思路仅着眼于国内现存资源的利用,这样所带来的产业结构成长效应必然是有限的。如果把国内生产要素之间的互补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称为“存量调整”的话,则通过国际贸易。借助于由国际分工形成的国际产业关联引入国外资源,则可以称为“增量调整"。在结构开放的条件下,国内产业关联耦合中出现的短线制约( 瓶颈制约)与长线闲置,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得到调整和缓解,从而提高产业聚合质量、促进产业结构成长。其运作方式是:如果相对于最终需求而言出现长线产品.而短线产品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通过国际贸易引入短缺物质,而且还要输出长线过剩产品。当国内长线过剩产晶介入国际产业联系之中,长线就可能变成短线,这不但可以减少国内过剩闲置造成的损失,而且会产生更大的效益。如果相对于最终需求而言,国内闲置的产品井不过剩,其之所以闲置完全是由与其耦合的中间产品短缺造成的,是相对于短缺产品而成为长线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国际贸易进口国内短缺的产品,弥补产业耦合中的缺口,将使闲置的长线产品重新得到利用,从而满足既定的最终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结构开放对产业耦合长期平衡起着积极作用。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的引入,能普遍提高产业素质,使其相互之间更为协调。同时,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的引入,也将促进产业相对地位变动的协调。二、国际贸易对国内产业结构成长的机理

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比较利益机制实现的。

1.建立在生产要素案赋差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会对国内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1)古典贸易理论思想。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比例说,以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和生产各种商品利用这些要素强度的差异作为国际分工的依据,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其主要思想是:由于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索禀赋的差异,引起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当一国密集地使用其丰富且价格便宜的资源生产商品时,由于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在国际贸易中就能取得比较利益。

在符合国际比较利益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便能成为促进产业结构有序发展并不断向高级化转化的基本因素。这是因为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将引导国内产业结构选择上倾向于某种类型的要素组合方式,如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另一方面,按比较优势分工形成的相对成本较低的专业化生产,在国际分工中将处于较有利的地位、通过“传递”。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成长。

 

(2)现代经济理论新角度的思考。国内学者周振华认为。建立在结构效益基础上的对外开放,通过国际产业关联可以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改善。这种结构改善表现为两个方面: -是消除结构瓶颈,促进结构合理化;二是强化结构转换能力,促进结构高级化。这就要求对外开放必须有选择性,贸易开放度的大小应根据其结构优化的要求确定,同时,国家应当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必要的干预,在符合国际规范的前提下,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实行有限度的保护与扶植等。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主动参 与国际分工,利用国际产业联系实现跳跃发展的开放战略。2.国际贸易促进国内产业结构成长的形式国际贸易通过比较利益机制促进国内产业结构成长的形式,因各国国情而异,因各国经济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异,大致可归结为两种:-是以某一产品的进口为起端,借助于这一进口产品来开拓国内市场,引发该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当该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规模经济得到充分利用,生产成本显著下降时,再利用本国某些生产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出口该产品,并通过国际市场的开拓,进一步促进该产业的发展。我国外贸实践中的以进养出当属于这一-类型。以进养出是指利用国外原材料和技术加工生产成品再出口。在国内生产有潜力,国外销路较好,而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短缺的条件下开展以进养出业务,可以充分发挥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挖掘设备、技术潜力,扩大出口商品生产,形成劳动密集型要素组合方式。 上述方式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所采用。因为,这种方式有利于发挥其发展初期的优势: (1) 利用进口开拓国内市场,发展新兴产业。同时又可避免技术开发风险,减少投人成本: (2) 利用劳动力价格便宜的优势,把该产品打人国际市场,取得比较利益,同时又扩展了国内的产业。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成长。二是面向出口的形式,即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扩大出口带动整个工业结构调整。具体做法为:首先在国内开发新产品,形成国内市场,以此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当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便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出口。随着国外市场的形成,进-步出口有关技术和输出资本。当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之后,再把这种产品以更低价格打回本国市场,以此促进国内这一产业的收缩、乃至转向其他新产品的开发。通过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该国的产业结构便不断发生变动,从而获得动态比较利益。这种形式--般为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所采用,因为:(1)通过出口导向实现工业化的方法不受国内市场容量的限制,并能吸引国外直接投资;(2)出口导向有利于增加就业和改进收入分配结构;(3)出口导向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相对减少资源的耗用量。

三、我国结构开放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避免结构开放的负效应

只有在符合国际比较利益情况下进行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才会促进产业结构有序发展并不断向高级化转化。在违反比较利益原则的情况下进行国际贸易,虽然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但并不能促进产业结构有序成长,而往往会造成产业结构畸形。这是结构开放负效应之一。

本文阐述国际贸易对一国产业结构成长的影响,侧重于分析他国产业结构变动通过国际产业关联来改变本国产业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效果。与一般的经济增长与贸易变动关系分析所不同的是,这种分析必须经过本国产业结构完善这一中介环节。这里所暗含的理论假设是:国际贸:易有可能在没有改善国内产业结构甚至导致国内产业结构恶化的情况下也会带来短期的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是以国内资源的大量低效使用为代价的,最终仍会阻碍经济增长。例如,我国在80年代后期,经济高增长是在产业结构恶化的情况下由大量进口支撑的。所以,他国产业结构变动通过国际产业联系可能导致本国产业结构恶化,从而阻碍经济增长,这便是结构开放的又一负效应。

2.注意深度开放结构下的国际产业分布与产业转移,谋求动态比较利益

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世界经济--体化趋势,各国的产业结构置于国际产业分工分业的背最之中,国产业结构深受国际分工分业变动的影响。如前所述,在各国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国际分工分业格局,必然是发达国家主要发展尖端产业,中等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现代产业,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发展传统产业。在这样的国际产业关联中,作为发展中国家应重视两方面的问题: 方面,这一产业分布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种完整的产业关联,然而从每一国家来说,其产业结构则是“残缺不全”的,有必要提防国民经济由于国内产业结构“空心化"而过度地依赖于国外,造成国民经济内部机制失控;-方面,还应注意借助于某种力量(如政府扶植等)发挥潜在要素禀赋优势的产业潜能,谋求结构开放下的动态比较利益。3.正确把握自身优势,以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跨越式成长

结构成长理论提出不同历史条件下结构成长的两种模式,一是结构梯度转换模式,即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序列依次渐进转换的结构成长模式。从历史来看,那些率先进人现代经济增长进程的国家基本上都是这种结构成长模式;另一便是结构跨梯度转换模式,这 模式区别于结构梯度转换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第三产业跨越历史的发展。

笔者认为,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是我国结构成长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任务,但我国的结构成长并非要像先进国家走过的里程那样,选择按第-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序列依次渐进转換的结构成长模式,我国完全可以凭借后起发展优势,以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历史跨越的新结构成长。这就要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强化第三产业的开放,发挥我国劳动力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国际间长短期资本的输出人管理,鼓励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营,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4.把信息化作为发挥后发优势的战略目标,促进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条件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正处于以物资和能源为基础向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转变过程中,这种转变过程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化"。信息业的迅速发展,虽使我国面临着与发达国家相比之下出现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差距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但也为我国提供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机会。因为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在其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能在多方面起到直接或间接节约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作用,这一作用能渗透到其他产业的结构和形态中,促进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然而在我国产业结构成长中,却忽视了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成长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强调了产业结构的工业化前倾发展,且在工业化过程中,主要按传统的方式建立起庞大的工业化基础,这种低技术含量的经济成长方式,很快因能源和物资等的匮乏而形成”瓶颈制约",其结果非但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反而扩大了差距。在80年代中期,我们强调发展第三产业。但把目标集中在传统的服务业( 如商业.饮食业、修理业等),这种狭义的服务业在产业结构成长中并没有发挥显著作用。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认为,在我国产业结构成长中,应重视通过国际贸易,加强信息技术的国际间交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增值性,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加速产业结构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谭清文.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1997.14):67- 72.

[4]李晶,吴殿龙.试论结构调整[j°.经济体制改革,1997, (4):64- 66.

[5]华欣.关于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的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1,(6):10- 14.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国际贸易新增

国际贸易热点

国际贸易相关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