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职称论文 > 职称论文精选

基于结构化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996论文网日期:2024-02-28 20:06:53点击:106

【摘?要】结构化教学指的是一种以结构化意识为基础,运用结构化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结构层次不断提升的教学模式。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注重结构的学科,为了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从低阶迈向高阶,教师有必要基于结构化视角,合理设计单元教学活动。基于此,首先分析了基于结构化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价值,随后从知识体系结构化、方法应用结构化、思维引导结构化三个方面着手,探寻了单元教学结构化设计的具体策略,并结合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达成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旨在建构更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驱动学生获得更为深远且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结构化;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核心素养的培育又有整体性、一致性与阶段性。小学数学的单元教学是将单元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视角着手分析单元之间的教学联系,随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共同创建高效课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就有必要基于结构化视角,合理设计单元教学活动,让学生将单元知识构建成彼此有联系的知识结构,对知识形成清晰、牢固的知识结构,完善知识链,丰富学生的整体认知,达成他们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

一、基于结构化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价值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贯穿的有机整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只是注重符号和逻辑关系,那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只会采用被动的记忆方式去达成对知识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是没有效果的,很容易让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消极的情绪与心理。在结构化的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师实现单元教学设计,便有利于从结构化的视角着手,科学合理地整合单元知识内容,让学生学会学习,统筹单元内各个模块的知识点。以这种方式,便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全面且具体地掌握知识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认知与感悟,让学生拥有更为高效的学习方法。由此也能带动引领学生完善知识体系的建构,提升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基于结构化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一)知识体系结构化,实现知识重构与重组

小学数学教师基于结构化的视角实施单元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有效把握学科的特点,整合学科内容,实现知识的重构与重组。将数学单元的知识内容以整体性、结构性的方式展现出来,为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丰富学生的感悟与思考,激活他们的认知觉思维,使得学生的单元学习活动能够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层深化的过程。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运算定律”这一单元的知识内容时,就应该明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加法运算律”,第二部分是“乘法运算律”。那么教师就需要从整体视角着手,完成知识体系的结构化整合与重组。首先,教师需要对单元教材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要明白单元内两个部分的内容包含了哪些知识点,而知识点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经过分析,发现这两个部分的内容主要包含四个知识点,分别为“加法运算定律”“连减性质”“乘法运算定律”“连除性质”;而每一个知识点又可以继续分为“定律学习”及“定律运用”两个环节。由此,教师便也确定了单元知识结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其次,教师要综合分析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及知识接受能力,要根据单元内知识的难易程度,科学合理地设计单元教学步骤。比如,教师在对学生展开了全面分析之后,完成了“案例呈现—规律探究—模型建构—结论运用”等步骤的设计。教师大致确定了整个教学步骤之后,就要结合单元教学内容,继续完成相关知识点之间的整合与建构。本单元中的知识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如“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的模型是一致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一致的。那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实现“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知识点的整合,将其变为一节课实施教学。同样的还有“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依旧可以将其整合成一节课实施教学。但是在实施整合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应该明白整个教学采用的流程虽然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不同的,所以给学生设计的任务也应该有所差异。要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精巧地设计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保证让学生在理解知识内容的同时,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实现他们的自主化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最后,教师应该根据已有步骤的设计,继续细化并完善知识点的讲解,确定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比如,教师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的时候,按照上一环节中设计的教学步骤,让学生掌握了交换律模型的建构,也让学生掌握了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随后教师在教学“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的时候,则可以确定“算理探究”这一重点。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上一环节的学习基础上,以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迁移应用于本节课的学习,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和运用,从“学会”转向“会学”。如上,教师基于结构化的视角实施单元教学设计的时候,完成了知识结构的完整建构,使得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既能够理解知识的本质,也能够完成知识体系的完整建构,甚至还获得了方法论,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由此也为他们后续的单元整体学习提供了知识结构框架基础。

(二)方法应用结构化,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学习方法的领悟也存在不够透彻的情况,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引领他们展开自主化的学习。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基于结构化的视角实施单元教学设计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单元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还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基本结构的渗透与运用,要能够让学生以科学的方法指引自身展开更高质量的课程学习,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以此为基础展开的数学教学活动将更为科学且合理,有利于推动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发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悟与思考。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就应该采用较为科学且系统的方法完成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能够保证方法的应用具有结构化特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进而建构起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并获得学习的方法论。本单元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是比较多的,包括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梯形面积的计算及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虽然知识点比较多,但是知识点之间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就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要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合理地掌握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学习实效,从而达成“授人以渔”的目标。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以落实。首先,教师在课前可以给学生发放学具,比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的图形纸板。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实践操作,剪出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纸片,让学生借助学具展开探求,在操作过程中体验知识生成的整个过程,摸索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剪切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领悟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在制作三角形的过程中,可能会领悟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等。让学生借助这种实践操作,获得有关知识之间的大致认知,为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找准种子课、滋养课、生长课,以此为基础,实现学习方法的应用。比如,针对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而言,教师可以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当作种子课,让学生在这一课程的学习基础之上领悟学习方法,随后探究其他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当作滋养课,让学生在种子课的基础上加以磨合,尝试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完成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最后,教师可以将梯形面积的计算设计为生长课,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让他们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尝试完成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从种子课到滋养课最后再到生长课,教师要逐渐完成“由扶到放”的过程,逐渐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探索空间,使得学生得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为有效且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思维品质的逐层深化。如上,教师根据方法结构展开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逐层递进,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自主参与知识生成的过程,明确知识的要点和重点,对其中涉及的概念、方法与技巧进行有机整合,在脑海中形成独属于知识学习的方法论与技巧论。既能够提升他们对知识的感悟与思考能力,也能够增强他们的迁移运用能力,有利于为他们后续的高质量学习活动实践操作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催生了学生的高质量发展。

(三)思维引导结构化,促进整合认知的内化

小学数学教师基于结构化的视角实施单元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具备宏观调控意识,要能够为学生设计一些科学且系统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与探索,形成学习起点,促进学生整合认知的内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综合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起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设计单元活动任务,任务也要体现结构化及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凭借这种教学模式,以结构化的视角为基础,组织学生做对应思考与探索,让他们逐渐深入地探索知识本质与内在,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就要结合单元教学的内容,科学设计项目活动,逐渐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引领他们在项目操作中整合认知、内化知识。具体操作活动如下。项目一:“量”的认识。这一项目是要达成单元教学中“理解分数‘量’的含义”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以一个西瓜为载体,设计三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三个任务依次为:认识个西瓜;认识几分之一个西瓜;认识几分之几个西瓜。通过三个任务,逐渐夯实学生对分数“量”含义的理解与感知。比如,学生在完成第一个任务的时候,教师可以围绕“个西瓜是怎样得来的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项目探究,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个西瓜的内涵,借此感受分数各部分的内在含义。在学生完成了第一个任务的基础上,教师继续指引学生探究第二个任务,持续推进,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得学生得以在直观、具体的思维视觉形象中充分认识、辨析并感悟分数“”的本质,理解“个”所含“量”的含义,有效达成第一个单元教学目标。项目二:“率”的认识。在这一项目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单元教学内容,设计两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两个任务分别为:认识单位“1”,理解关系;从关系到数,全面认知。这两个任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层层深化的,且每一个任务都应该细化为不同的问题,引领学生多元思考。比如,教师在让学生探究任务一的时候,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问题,激发学生的多元思考:(1)从单位“1”的视角出发,以画图的方式表示。(2)图中将什么看作了单位“1”?怎样表示出呢?如上,教师在让学生探究任务一的时候,为学生设计了两个十分具有考究价值的问题,学生将以这两个问题为基础,引发认知冲突。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全方位地解析单位“1”表达的含义,使得学生得以从“份数”的角度感悟分数作为“率”来表示“部分—整体”之间的关系。而后学生也将基于自身的认知,构建出分数模型,达成对分数知识的进一步认知。项目三: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认识。在这一项目实操中,教师需要以特定的情境为切入点,辅助学生完成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认知。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中秋节吃月饼”的情境,从最开始的“将6个月饼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和小明三人,每人可以分到几个?”,到后面的“将4个月饼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和小明三人,每人可以分到几个?”,引领学生从“平均分”的除法着手,借助除法去认知用除法解决平均分问题得不到具体结果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从而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在这一环节将完成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内在建构,从结构化的视角去认识分数意义与除法意义,重组并建构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在完成了这一环节之后,教师再以具体情境为引导,让学生完成“分数简单计算与运用”这一过程,建构有关分数算法及算理的认知,促进知识结构的系统建构,实现他们的有效发展。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基于结构化视角实施单元教学,完善单元教学活动的合理布局。所以教师要在认知到基于结构化视角实施单元教学设计的价值基础上,细化具体实践策略。从知识体系结构化、方法应用结构化、思维引导结构化三个方面着手加以落实,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思维等维度逐层深入,以富有结构化的模式加以实践,增强课程教学的效果,借此达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萍萍.单元整合视角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探讨[11.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5):69-71.

[2]张华珍.结构化: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必然诉求[1].华夏教师,2022(16):78-80.

[3]杨俊涛.结构化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15):29-31.

[4]董旭明.系统学习优化课堂一一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10):182-184.

[5]孙娜,幺亚楠,杨柳.基于ubd的小学数学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研究[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z1):56-58.

[6]陈云.单元重构:凸显知识联系--《表内除法(一)》单元教学设计[1].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0(01):38-42.

作者 陈军玲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