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职称论文 > 职称论文精选

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十诫》的语言研究

996论文网日期:2023-12-04 18:02:19点击:146

[摘要] 《十诫》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生涯开始走向巅峰的标志,在其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开始注意到删除与意识形态相关的片段,而去关注现实生活之中普通人们的生命之旅,探寻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的道德困境。本文主要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进行研究,通过文学与影视科学的交叉研究,在电影评论中侧重于对电影语言的分析,首先阐述《十诫》的来源背景,又进一步分析了《十诫》利用电影手法来进行叙事,之后深层次地挖掘了《十诫》的电影语言。

[关键词]基耶斯洛夫斯基;《十诫》;语言研究

波兰著名导演克日什洛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是20世纪欧洲最具有独特才华的电影大师,他的影片意蕴深厚、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却又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十诫》这部影片是19881989年期间,波兰电视台邀请了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的一个十段系列电影,而且这部影片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在艺术上受到了威尼斯等各大电影节的赞誉,也在商业上获得了各大影院的优异票房。《十诫》这部影片涵盖各个领域的内容,它所展示出来的智慧、力量、道德感染力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时至今日看起来仍然显得那么伟大。

一、电影《十诫》的诞生

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于1988年的电影《十诫》产生于他与克日什托夫·彼埃西维奇在寒冷的雨天中的相遇,两人进行谈论,彼埃西维奇认为他应该制作一部与宗教十诫相关的电影,这个新奇的构思触动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因此两个人合作编写了《十诫》的剧本。在创作剧本时,基耶斯洛夫斯基正处于事业的低迷期,因电影《无休无止》的失败给他以沉重的打击,《无休无止》以及之前的电影都带有比较浓厚的政治色彩,引起各方对他的声讨,致使他在《十诫》的拍摄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电影风格,影片中淡化了政治色彩。电影《十诫》源于对天主教的十诫,基耶斯洛夫斯基成长于天主教的家庭里,而天主教的十诫给了他灵感,《十诫》的这十部短片,每一部都对应一个天主教十诫中的戒条,但电影中情节与戒条之间又是松散的关系,电影中适度地涉及戒条,适度地将生活与戒条联系起来,却不完全受缚于刻板的戒条。因此,电影《十诫》是借用天主教的十诫来作为参照点,对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与思考。《十诫》这部电影确立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基调,是他电影生涯之中攀向高峰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十诫》的电影叙事

《十诫》中基耶斯洛夫斯基不仅仅把人们的现实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者能够感受到生活的隐喻层面,也运用了寓意的语言把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思想也表达出来,诉说着那些被道德所捆住的大众们在生活中艰难抉择的故事。

(一)十诫戒律与电影较为明显的对应关系

电影《十诫》中有很多地方与宗教的十诫戒律相对应的地方,其中第一部、第二部、第五部、第九部和第十部这几部影片中对应关系最为明显。比如《十诫》第一部讲述了一个电脑高手克鲁茨多夫认为一切都可以依靠他的计算得出结论,而一次他的儿子帕维尔要去湖面溜冰,他为儿子计算出湖面的厚度可以承重三个帕维尔的体重,但儿子却再也没有回来。这与第一戒条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之间相互呼应,基耶斯洛夫斯基主要通过这条戒律来启迪观者反思我们现实生活情况,克鲁茨多夫为代表的我们这一代人,拥有了科学技术,我们不再相信上帝,科学能够计算一切,创造一切,这就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要表达的问题:我们不应太过狂妄,我们不能去无视自然规律的变化,这样下去我们终将会遭受到惩罚。又如,在电影《十诫》的第五部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将这一部与宗教的戒律不可杀人对应起来。基耶斯洛夫斯基将这部电影中杀人的场面拍摄得冗长而细致,让观者体会到主角雅克杀人时的残忍,而在雅克被杀时,也让观者感到了法律的冷酷。同时电影也展示了,为雅克辩护的青年律师,在用自己的全部激情为雅克进行辩护,但是面对这个庞大而冷酷的法律在扼杀了雅克时,他只能在车里呐喊:我恨你!我恨你!而这个却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给人们留下的深思,这个究竟指的是谁呢?或是雅克,或是冷酷的法律,站在这个令人困惑的社会中,不得而知。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这部短片是要揭示对一生命的尊重是人类的基本道德,我们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承认他人的生命同样神圣不可侵犯。

(二)十诫的戒律贯穿于电影始终

前文中提到,基耶斯洛夫斯基虽然以宗教的十诫当做影片的基本点,但是十诫却又与电影情节之间呈现松散的关系,一条戒律不仅仅展现于一部短片中,而是贯穿于整部电影之中,在几部影片中同时被阐述。比如,十诫中的戒律孝敬父母,这是讲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而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宗教的戒律,也是世界各地文化道德中的要求,而这一条道德准则,在电影《十诫》中从第一部、第四部、第五部、第七部到第十部都有所涉及。比如电影《十诫》中的第七部讲述了母亲爱娃因为生女儿玛卡而失去了再生育能力,导致爱娃对女儿总是百般挑剔,母女关系从未融洽过,玛卡也没有得到过一丝母亲的爱意,最终当玛卡成长独立之后,最想做的事情便是远离母亲。基耶斯洛夫斯基展现了困惑着我们现代人的道德难题:父母与孩子应是平等的吗?如果父母不爱护孩子,孩子还要孝顺父母吗?爱娃和玛卡究竟谁对谁错,值得观者对此进行深入思考。又如,电影《十诫》第十部中有这样一幅画面,阿图尔的父亲死了,在丧礼上,当人们都为他父亲进行哀悼时,他却塞着耳机听摇滚音乐,这说明了阿图尔是个冷血的人,他不会因为他父亲的死而悲伤吗?事情并非如此,因为他们父子之间缺乏关心与沟通,无法消除两人心灵的屏障。基耶斯洛夫斯基正是要说明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多进行沟通与关爱,打开这层隔膜,不要带着遗憾而离去。

三、《十诫》的电影语言

电影在其本质上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电影是使用一些表情符号来表达故事情节,因此,人们常常将电影的视觉和听觉语言构成的种种标准称为电影语言。基耶斯洛夫斯基从不用夸张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和虚幻的特技来粉饰人们的现实生活,而是用他敏锐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用他的电影语言将内心所感表达出来,并始终怀抱着温暖的人道主义关怀。

(一)《十诫》采用大量纪实风格

基耶斯洛夫斯基早年曾经拍摄过大量的纪录片,因此在他的电影中纪实风格尤为明显。纪实风格的电影不论是拍摄、表演,还是服装、道具等各个方面都是趋于复原现实生活的准则,让银幕尽可能去还原生活的本貌。这类影片将镜头对准现实社会中的普通大众们,记录他们琐碎繁复的日常生活,并且不会给予人们一个完整的结局,而是让观者自己去思考故事的结局和人物命运。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电影《十诫》中的纪实风格却区别于通常纪实电影,常用远景和全景来展示故事,而是在这部影片中大量使用近景和特写。比如,在拍摄电影《十诫》第六部时,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影片中展现了精彩的镜头组合,不断变换位置,寻找新的视角来拍摄每一个动作,有时快速分切镜头,完全超出观者的想象。这一部中由于托米克捣鬼使得邮局女工对玛格达进行了羞辱,而她从邮局中气急败坏地跑出来,这时托米克跟着她,并叫住她进行解释,导演拍摄时镜头一直紧跟托米克,直到他站住,紧接着又以一个特写镜头显示出玛格达气愤的表情,接着又运用广角镜头拍摄托米克对她观察,又通过一系列的多变镜头拍摄出他对玛格达袒露爱意,但这多变的切换并没有使得观者感到情节的反复,而是使得人们觉得导演记录了故事发展的真实情节,凸显了影片的风格化。

(二)《十诫》蕴涵丰富的镜语

基耶斯洛夫斯基,这位有着丰富哲学思想的电影大师,他的电影中蕴涵着丰富的镜语,一个平淡的镜头在导演的指导下却能展现出令人深思的玄机。而纯粹的纪实手法是难以刻画出饱满的故事人物性格和其内心感受的,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却巧妙地运用了以镜头安排为核心,不断插入细节设计。这样一方面使得他将电影人物的感彩能够非常准确地传递给观者,拉近观者与银幕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他打破了通常电影对细节的处理,使得这些细节为故事情节埋下线索。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挖掘出了隐匿于质朴的影片背后深层次的情感,运用了浓烈而不生硬的表现手段。比如电影《十诫》中第二部有一个长达一分三十四秒的镜头,这一段首先展示给我们多萝塔的丈夫痛苦地躺在病床上,缓缓地抬头望向一边的画面,接着镜头随着他望去的方向缓慢地移动,一个装有果汁的玻璃杯中一只蜜蜂正在努力地顺着吸管攀爬,最终它成功地逃了出来。从这一顽强克服困难而努力求生的蜜蜂的画面,观者能够感知导演在向我们传递他对生命坚韧的赞美之情。.

(三)《十诫》运用个性的彩光

基耶斯洛夫斯基对色彩的敏感捕捉和光线的巧妙运用是其电影的一大特色,《十诫》这部电影中已经突出表现出了其对色彩与光线的个性的巧妙运用。比如,《十诫》中的红色常常作为爱与热情的写照,第六部中向往爱情的玛格达总是被红色所包裹着,从她编制的挂毯到红色的电话,而多米克则总是一身蓝衣,从淡蓝色的邮局制服到送牛奶时的深蓝色毛衣,这些都可以感受到导演通过颜色来表达出主人公的性格。而这部影片中白色又代表着纯洁,其中两次打翻牛奶的片段,也代表着纯洁的流失。同时,在电影《十诫》中,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不同的光线来对故事情节进行延伸。《十诫》中的第二部运用光线形成强烈对比,影片以模糊的彩色光线开始,随着一个醉汉的歌声,画面逐渐变得清晰。而当到七点钟时,光线变得更加强烈,导演运用光线将两人眼睛照亮,以此提示观者来注意爱娃两人逐渐建立起的理解。

著名的艺术电影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电影《十诫》中运用丰富的电影语言叙述了普通大众的各种不同的琐碎生活,着重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带有着浓厚的时代特征与文化特色,体现出对大众的人道主义关怀,使得观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这种被生活所遮蔽的道德困惑。电影《十诫》以视听语言来表达出电影无法表达的主题和内涵,这部作品无疑是光与影、声与画、感性与知性的交响曲。

[参考文献]

[1] 吴申坤.冷寂镜语下的人生追问——基耶斯洛夫斯基后期电影的美学风格[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2] 李骏.形式与文化——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3] []达纽西亚·斯多克.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m].施丽华,王立非,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4] 周琪雯.生的探寻与追问——基耶斯洛夫斯基后期故事片中的个体生存论[d].杭州:浙江大学,2008.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