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论文范文 > 英语论文

《枫桥夜泊》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

996论文网日期:2023-05-14 16:40:44点击:280

 [摘 要] 运用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中唐时期的诗人张继名诗《枫桥夜泊》5种英译文进行经验功能分析,进一步验证功能语言学理论对分析英译作品的可行性以及对古诗翻译的启示。

  [关键词] 经验功能;枫桥夜泊;翻译;诗歌
  
  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有别于文学批评和文学角度的有效分析途径。本文试从韩礼德的经验纯理功能来分析我国脍炙人口的古诗《枫桥夜泊》的几种英译文,以检验系统功能学理论运用在诗歌翻译鉴赏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运用该理论验证译者译文的忠实准确程度。 
  一、经验功能理论简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纯理功能,亦即经验功能。该理论指的是人类语言可从经验的角度出发来描述世界以及与人类相关的活动,也就是通过语言反映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表达这些看法时运用包括动作(goings-on)、事物(nouns)的属性(adjectives)、地点(place)、时间(time)、方式(manner)和背景(background)等[1]。
  运用韩礼德的经验功能,我们能使用功能标记来描述句子的内容,这些标记主要有3种:过程(processes)、参与者(participants)与环境成分(circumstances)。韩礼德区分出6种主要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ur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二、《枫桥夜泊》原文的经验功能分析 
  从经验功能理论的及物性角度看,《枫桥夜泊》一诗共由如下3类过程组成:
  (1)气象过程:“月落乌啼霜满天”;
  (2)物质过程:“江枫渔火对愁眠”;
  (3)关系过程:“姑苏城外寒山寺”;
  (4)物质过程:“夜半钟声到客船”。
  根据以上的及物性分析,我们可以为诗句作出成分标记。(1)在气象过程中,“月落乌啼”是物质过程,“月”为动作者(actor),“落”为过程;“乌”为动作者(actor), “啼”为过程,“霜满天”是环境成分; (2)在物质过程中,“江枫渔火”是环境成分,“眠”是过程,动作者(actor)为隐性,“愁”是目标(goal);(3)在关系过程中,“姑苏城外”是属性前置,“寒山寺”是载体(carrier),过程属隐性;(4)在物质过程中,“夜半钟声”为动作者(此处有待探讨),“到”是过程,“客船”是目标(goal)。
  
  三、《枫桥夜泊》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
  
  《枫桥夜泊》作为脍炙人口的名诗,各种英译文数不胜数,以下只选取了《枫桥夜泊》的5种英译文进行比较。为方便叙述,以下分别用许译(许渊冲)[2]、文译(文殊)[3]、万王译(万昌盛、王健中)[4]、王译(王大濂)[5]和刘译(刘军平)[6]来代表5种译文。
    
  (1)参与者。从表1看,5种译文都是物质过程,前3种译文中的动作参与者都是月亮和乌鸦(moon, crows/rooks/raven),把“霜满天”作为环境成分;王译把“霜”也作为动作参与者,环境成分由原来的“霜满天”转变为“天空”;而刘译参与者只有“乌”而把“月”归为环境成分。原诗中“月”与“乌”均为名词主语分别执行“落”与“啼”的动作过程,因此“月落”与“乌啼”应该是并列的主谓结构,所以前3种译文中的译法更符合原诗的结构。但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乌鸦全身漆黑,而rook为白嘴鸦,因此用crow 与raven较为贴切。另外,有些种类的乌鸦为群居,大多数乌鸦为夫妻相依,所以这里的“乌”应用复数。
  (2)物质过程。从过程意义的体现情况上看,笔者认为用descends(万王译)与setting (文译)比直接用goes down(许译)或is down(王译)更能体现出月亮徐徐落下之美。“乌啼”指树上的栖乌因月落前后的光线变化受惊发出的啼叫,caw(许译)与crows(刘译)都是特指乌鸦的啼叫,相对于disturb (文译)、 calls(万王译)与cry(王译)更能使人联想到凄清冷落、孤独寂寞气氛中的乌鸦啼叫。
  (3)环境成分。在原诗中,“霜满天”是环境成分。以上译文中除了王译将其归为物质过程,其他另外4种译文都是译成环境成分。根据自然常识,“霜满天”并不符合自然规律,霜应该在地上而不在天上,诗中却表达了诗人所感受到的茫茫夜气中弥漫着的满天霜华。under the frosty sky (许译)表达出了穹穹寒天下的凄清;the sky with frost all white(万王译)中,frost 后用all white似乎有点画蛇添足之嫌;sky(王译)则没有表达出诗中的意境; with sky frostbite(刘译)中的介词with相对于under略逊一筹;the frosty air 用于表达寒穹似乎没有sky贴切。
  
  2.“江枫渔火对愁眠”
  该句主要描绘了“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下面为该句的5种译文:
  许译(dimly-lit fishing boats’neath maples sadly lie.):此句是物质过程,“眠”由lie体现,动作者为隐性,dimly-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为环境成分,sadly与dimly-lit为方式。这里淡淡的忧愁与闪烁的渔火相呼应,句中将动作者隐藏,更能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而且lie与第一句的sky构成押韵。
  文译(i watch by mapled banks the fishing-torches flare.)此句是物质过程,由watch体现,动作者为第一人称i,目标the fishing-torches flare, mapled banks为环境成分。原诗中的“眠”在译文中没有体现,动作过程watch没有许译的lie贴切。在原诗中,该句以景物“江枫渔火”开始,而文译结构上则以动作者i为信息的出发点,在结构上比许译要逊色。  


  万王译(near the bank maple, by a lamp i lie awake in sorrow.)此句是物质过程,由lie体现,awake in sorrow用来说明lie的状态, near the bank maple,by a lamp为环境成分。这里把“渔火”译为lamp有所欠妥,从语义角度来看,lamp是广义上的灯,而“渔火”则是渔船上的灯,lamp应该是“渔火”的上义词,欠缺了“渔火”的动态和内涵。此外,诗中描写的是诗人在夜泊的小舟中怀着羁旅之愁而眠,万王译没有体现出小舟夜泊的情景。
  王译(by maples and boat lights, i sleepless lie. )此句同样是物质过程,由lie体现,i 为动作者,by maples and boat lights为环境成分,sleepless为方式。
  刘译(the bank maples and the fishing flares see a sleepless night.)此句也是物质过程,由see体现,动作者为the bank maples and the fishing flares,目标为a sleepless night。与其他5种译法不同的是,刘译动作者不是隐性或第一人称,而是用静物,作为诗人不眠夜的见证者,在表达手法上显得更为丰富。
  
  3.“姑苏城外寒山寺”
  原诗中该句为存在过程,在下面的译文中有所变化:
   
  (1)参与者与过程类型。从表2看,5种译文中有3种采用了关系过程,另外万王译为物质过程,文译充当下句环境成分。其中3种关系过程有参与者,参与者皆不相同,另外两种译文的参与者为隐性。 从原诗看,“寒山寺”应该是该句中的中心。许译用temple of cold hill作为参与者充当句子主语,译文结构与原诗句的结构一致,属性前置。王译用temple作为参与者,用outside gusu cold-hill修饰temple,而刘译的参与者为the bell chimes,将下句中的“钟声”提前作为该句的主语。文译直接把“寒山寺”隐去,用hanshan temple’s bell提示“钟声”发出的地点是“寒山寺”。 万王译同文译。
  从过程的体现情况来看,许译、王译与刘译都采用了关系过程,与原诗一致。从诗的意境表达方面看,采用关系过程的译文最能表现原诗的意义,而3种译文中最为忠实于原诗的则是许译。
  (2)环境成分。在原诗中,“姑苏城外”是关系过程中的属性前置。在5种译文中,只有许译用作属性。“姑苏”指现在的苏州,以上译法有3种为gusu,两种为suzhou。采用gusu为归化译法, suzhou为异化译法。[7]“寒山寺” 在枫桥西一里处,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因此不必要将“寒山”的含义译出。笔者认为,gusu与hanshan temple的译法更能保持诗歌的原汁原味,体现中国悠久的历史,这里不必要采取异化译法。
  
  4.“夜半钟声到客船”
  5种译文中有4种采用了物质过程,只有文译采用心理过程。
  许译(rings bells which reach my boat, breaking the midnight still.)此句为物质过程,由breaking 体现,rings bells是动作者,the midnight是目标,which reach my boat与still是环境成分里面的属性。在这个译文中,译者不仅仅把“到”的过程体现出来,而且用breaking表现出“夜半钟声”打破夜的静寂。
  文译(i hear its sound aboard and feel its midnight spell.)此句为心理过程,由hear与feel体现过程, i是动作者,its sound与its midnight spell是目标,aboard为环境成分。与其他4种译文不同,文译用心理过程,i 作为动作的发起者,与原诗中幽幽钟声传到客船,衬托出夜的静谧在此的表达较许译逊色。
  万王译(out to the mooring boat the distant chimes of midnight.)此句为物质过程,动作者是the distant chimes of midnight,环境成分是out to the mooring boat,其中过程缺省,没有体现“到”的过程。
  王译(its ringing bells reach my boat at mid-night.)此句为物质过程,过程由reach体现,动作者是its ringing bells,指代上一句中寒山寺传来的钟声,目标是my boat, 环境成分是at mid-night。
  刘译(midnight echoes reach the roamer’s boat lone and long.)此句为物质过程,过程由reach体现,动作者是midnight echoes,目标是the roamer’s boat,属性是lone and long。这里意译的成分居多,与上句一样,添加了属性来描述钟声的深沉与绵长。
  
  四、结语
  
  以上运用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纯理功能对张继《枫桥夜泊》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不同的译者从不同的经验角度表达自己对诗章翻译的理解,比较过程中译文的妥帖与否有所体现,分析只是从功能语法单方面进行,因此难免有其局限性。但译者也不妨在翻译作品的时候同时考虑到原作的经验功能过程,令译文更加准确传神。
  
  [参考文献]
  [1]gthompson.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ward arnol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76-78.
  [2]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224.
  [3] 文 殊.诗词英译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24.
  [4] 万昌盛,王健中.中国古诗一百首[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76.
  [5] 王大濂,英译唐诗绝句百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95.
  [6] 刘军平. 新译唐诗英韵百首[m]. 北京: 中华书局,2002:126.
  [7] 王东风. 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24-26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