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当代的教学工作中属于重点开发的教学项目,通过运用于教学主题相近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从多种视角与思维模式着手,展开课程理论内容的学习、思考与实践,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高中生物课程的生命观念培养也需要基于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内容的学习中,既可以注重基础性的理论概念,也可以将学习视角进一步拓展至生物的生命层次,感悟生命所蕴含的意义与重要性,实现生命观念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生物;中学生;生命观念;培育研究
引言
在高中阶段,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解决生活问题能力和具备正确的生物学观念。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相关学者对于生物学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培养策略的探讨研究较多,但在生物课堂上落实科学素养和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作者在生物教学实践中通过实验、生物兴趣活动和普通生物课堂来渗透科学素养和生物学核心素养,并对其内涵加以深化。发展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进而落实生物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生命观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培养意义
(一)有利于教师能力提升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专业水准不能给现代化社会的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推进,课堂上的教学引导不到位,让学生的知识存储得不到及时的充实。而新时期发展的高中生物教学课堂,将生命观念渗透进不同阶段的教学课堂当中,借助更为直接性的课堂交流,对教师产生教学影响,提升教师专业水准,使得创新型教育理念的实施应用更为实际有效。生命观念的教学培养,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些心理观念上的升华,不仅对学生产生思想观念上的影响,也对教师进行了专业性提升
(二)促进学生深度理解事物本质
在过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时,大多处于零散、分裂的状态,学生只是单纯地背诵记忆生物知识,而不能很好地理解生物学科本质。基于生命观念的高中生物教学活动,可以让教师聚焦生命观念,引导学生从多层次的角度对生物知识进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了学生科学观念,同时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对碎片化的生物知识进行整合,实现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化认知,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对生物事物产生深层次认知。可以说具备生命观念的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更容易理解生物学本质属性及变化规律,能理性地预测、解释生物现象,科学地处理生物问题。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的培养现状
(一)课堂结构设计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高中生物教师仍使用传统的教案来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都是一样的。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就会导致教师和学生更多地依赖教材中的内容。并没有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来适当选择教学内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相对来说缺少弹性。每个学生能接受知识的程度不同,如果教师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就会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这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不愿意学习生物。
(二)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的先进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高水平的素养及教学能力,更加注重师资的先进性。当前,很多学校开展了教师培训活动,通过思想理念教育、实训、讲座等方式,为更新教师思想理念提供了支持。但是,一些教师自身的自我提升意识不强,缺乏对学科课程及新课标的研学,在运用新型教学手段时,由于没有先进理念的指导,难以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命观念的培育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促进生命观念
教学情境作为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和方式之一,为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完成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在促进生命观念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有效地创设有关生命理念的教学情境,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有关生命观念的知识,让学生深入剖析教材内容中关于生命观的内在结构与逻辑,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生命观念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的发展以及相关的网络资源,通过大众传媒等媒介传播生命观念知识,促进生命观念深入人心。例如:在教学《细胞的衰老与死亡》中,教师可以将蹒跚的老人和老人的白头发等几组照片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来呈现给学生,通过课前导读,创设细胞衰老与死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命的衰老与死亡,真实可感地体悟生命观念知识,从而促进生命观念的理解。
(二)引入生物科学史使学生深刻认识生物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生物学理论知识是生物学家经过大量实验和不断探究所总结出来的,不仅反映了生物的真谛,也是生物学家智慧的结晶。在高中生物教学期间,教师也可通过为学生介绍生物科学史,使学生对生物学理论知识形成与演变过程有正确认识。目前,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很多生命科学史相关的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就可积极利用相关知识,为学生呈现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逐步完善地建立知识体系,逐渐形成正确、良好的生命观念,并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比如,在对“生物进化”有关知识展开教学期间,教师可事先准备达尔文对加拉帕戈斯群岛多种地雀研究的相关资料,并以图文并茂形式呈现相关内容,以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在观看相关资料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其观察并思考“加拉帕戈斯群岛中的13种地雀是如何形成的?”在学生思考与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重点关注并分析生物的统一性、多样性,使其结合生物的生殖隔离、地理隔离等知识展开深入探究,并促使学生思维更活跃。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与探究生物知识,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此期间建立生命观念。
(三)结合大概念形成生命观念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内容聚焦于大概念,课程设计应做到少而精,大概念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础。在生物学科中,大概念属于学科知识的主干,涉及了生物原理理解、解释等方面。新课标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时,应该围绕大概念及核心概念进行,针对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指引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生物观念,并且能引导学生借助生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平常教学中,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对章节知识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学生学情,将观念性理解内容转变成生物观念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以概念为核心,实现对生命观念教育的渗透。如:在“细胞的生命历程”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细胞看作是生命基本单位,让学生思考细胞的生命历程是怎样的,在生命进程中细胞的功能与结构是如何与生命相适应的?在生命长期进化中细胞出现了哪些适应性表现?教师从大概念的角度入手,指引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细胞的生命历程。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指引高中生将相应的概念图、思维导图画出来,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使得学生能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应用知识,促进学生生命观念意识的形成。
(四)科学探究素养在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从经典的探索实验着手建立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孟德尔有关规律发现时,主动引导学生总结科学探究问题到得出规律的一般流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即假说-演绎法。例如: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节内容中,孟德尔先进行豌豆杂交实验,再根据杂交实验中观察到的f1全为高茎,f1自从f2代出现高茎:矮茎=3:1的形状分离,针对此种现象孟德尔提出疑问,接着他对问题作出大胆合理的解释—作出假设,假设的正确与否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因而设计的验证试验,通过验证试验得出假说正确,假说既能解释实验现象又能预测未来,最后将假设提高一个层次—得孟德尔分离定律的结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指引。因此,教师在生物课程教学活动的内容制订与组织过程中,既要结合基础的理论内容讲解,又要着眼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杨荞荞.生命观念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阜阳师范大学,2021.000157.
[2]杨妍妮.例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命观念培养的策略——以“通过激素调节”为例[j].科技讯,2021,19(06):223-225.
[3]杨慧梅.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探研[j].成才路,2020(35):49-50.
[4]毛艳芳.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0(32):96-97.
[5]涂锦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中“生命观念”的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157.
作者 龚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