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献综述 > 文学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卷族”文档名词

996论文网日期:2023-04-05 17:56:04点击:665

 1.“卷族”文档名词的构成及特点

  “卷族”文档名词主要包括文卷、案卷、卷簿、卷册、卷牍、卷宗、宗卷、卷摺、卷折等9个名词。单音节词“卷”有以下几种含义:书本;古时书籍写在帛或纸上,卷起来收藏,因此书籍的数量论“卷”,一部书可以分成若干卷,每卷的文字自成起讫,后代仍用来指全书的一部分;卷子;机关里保存的文件。组合后的“卷族”文档名词的含义有“文件”、“档案”、“公文奏章”、“登记簿”等含义。

  通过对“卷族”主要文档名词的使用情况进行梳理与总结,归纳其特点如下:

  第一,“卷族”文档名词较其它文档族类名词比起步比较晚,隋唐五代时期,“文卷”一词的出现,是以后“卷族”文档名词出现的开端。“卷”在此族名词中用来指代记录文字的载体形态。“卷族”在隋唐五代时期及之后,文档名词种类逐渐增多,但是不如其它族类文档名词增长幅度大,少数文献出现次数较多,大多数使用频率极低,并且“卷族”文档名词基本应用于比较正式的事务当中,专指性比较明显。因此,“卷族”文档名词有着历史时间短、数量少、使用频率低、使用范围小的特点。

  第二,比较通用的名词,例如说“文卷”、“案卷”,从隋唐五代开始就已经存在,其它“卷族”文档名词逐渐增加,明朝是最终成熟期,清朝时期则呈现出比较稳定的状态,可见“卷族”文档名词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延续性。


  第三,“卷族”文档名词的组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与其组合者有表示文字的“文”,有表示载体的“牍”、“案”、“册”,有表示文档集合的“宗”等。“卷”字在合成词中的排列也有前有后,但“卷”字前置者居多。虽然其使用频次有高低,但是多数名词间还存在着一定的通性。

  第四,“卷族”文档名词中含有“卷”字的某些名词,在组词上具有“摇摆性”,如“卷册”亦可变为“册卷”,“卷宗”亦可变成“宗卷”。虽说其意思有想通之处,但是在使用频次及词义特点上还是存在不同,不能同一看待。

  2.“卷族”文档名词总体出现情况分析

  关于汉字“卷”,《说文解字》云:“厀曲也。从卪聲。居轉切” 。可见“卷”本读“quán”,是“踡”、“蜷”的本字,也通“拳”,本膝曲义。随着语言的发展,汉字“卷”的词性也多样化,用以区分,其读音也有所不同。本文所研究的是名词性质的“卷”(juàn),也是汉字“卷”渐渐衍生的名词性,指书卷、书册。在古文献中,“卷”(juàn)具有名词、量词的词性。

  “卷”这个词,在先秦就存在了,但多是作为动词。先秦以后,“卷”的含义逐渐扩展,有了书籍卷次的数量含义,如“一卷”、“卷上”等。但直到隋唐五代前,在我们的检索范围内未见“卷宗”、“文卷”等文档名词的用法,这些用法是在文字发展过程中,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期以后词义逐渐扩展而来的。

  在卷族文档名词中,主要名词如“文卷”、“案卷”、“卷宗”的使用时间较久,与前代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它一些名词如“卷簿”、“卷册”、“册卷”、“卷牍”、“卷宗”、“宗卷”主要集中在元朝、明朝和清朝,而比较稀有的名词,如“卷揩”,只在清朝出现过。对于常见的“卷族”文档名词,我们可以从其使用文献意思中摸索出特点,总结出其继承延续及普及的规律,而对于稀有的文档名词,也要重视创新以及其出现的条件和背景。

  “卷族”文档名词使用频率较其它族类名词相比并不是很高,少数的名词如“案卷”和“文卷”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经常使用的名词,也是中国古代史中后期较具通用性的文档名词,使用频率较高,而其它“卷族”名词出现次数极低。“卷族”文档名词大多数集中在元、明、清三个朝代,且使用频率不高。

  根据所检索文档名词出现的情况,本文把“卷族”类文档名词分为通用性文档名词及专指性文档名词。通用性文档名词包括“文卷”“卷册”“卷簿”“卷牍”;专指性文档名词包括“案卷”“卷宗”“宗卷”“卷折”“卷摺”。

  二、“卷族”内通用性文档名词

  1.文卷


  在《汉语大词典》中,“文卷”通常解释为:为应科举考试所作的文章;泛指文章;公文案卷。在本系列中国古代文档名词研究中,“文卷”主要指公文案卷的意思。“文卷”一词在各个朝代所代表的主要内容和应用范畴有不同的侧重,因此,以朝代为背景对其内容和范畴进行分析,能掌握其主要的名词特点。

  第一,泛指文章。“文卷”一词指代文章,意同今日之“书卷”一词,还不是严格的文档含义。如白居易《忆元九》诗中有:“近来文卷里,半是忆君诗。”而在此之后的各个朝代中,“文卷”和“书卷”这两个名词虽然不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文档名词,但它们也基本上是连续出现的。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虽然隋唐“文卷”一词的词义只是接近文档之意,还未直接指代文档,但它却是后来“卷牍”、“案卷”、“卷宗”等其它“卷族”文档名词产生的开端。

  第二,科举卷宗。“文卷”一词指科举卷宗的含义数量比较少,并且主要体现在宋朝,笔者猜测是由于宋朝科举制度的发达。

  第三,公文案卷。公文案卷是“文卷”的主要文档含义,也是文档名词“文卷”在古文献中的主要体现。正如清朝张廷玉《明史》记载:“七年七月,密云山水骤涨,军器、文卷、房屋俱没。”可见文中的“文卷”指朝廷的公文档案。

  “文卷”虽然在各族类文档名词中不算是高频词,但是在卷族文档名词中具有代表性。根据检索及统计,“文卷”一词的使用次数情况有以下特点:

  第一,通过检索,我们在隋唐时期文献中,首次检索到了“文卷”这一文档名词,出现13次,分布于3部子部文献和5部集部文献中,并且这13部文献都是成书于唐后期(756年到907年,即“安史之乱”爆发后)。在我们的检索范围内,隋唐时期以前检索的文献中没有出现过“文卷”这个名词;隋唐五代时期“文卷”出现的频次和数量都比较少,普及度比较低,符合词汇产生初期的特点。这一发现为确定“文卷”的出现时间提供了初步的佐证,我们可以初步确定这个名词出现在唐后期。并且,唐后期单音节文档名词“卷”逐渐来指代记录文字的载体形态,而不是此前的多数为动词用法。

  第二,在统计的宋代615种文献中,“文卷”一词共出现63处,出现次数较隋唐有所增加,但正史中出现的次数极少。这说明在宋代“文卷”一词并不属于通用的官方语言。

  第三,发展至元朝,“文卷”的出现次数较前朝来说频次提高,使用方面有所发展。并且,在卷族文档名词中,“文卷”在所检索的元代文献中出现次数最多,同时使用范围也最为广泛,共出现123次。

  第四,在明朝文献中,“文卷”依然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卷族”名词,共出现142处,可见明朝是“文卷”的全盛的时期,其使用范围进一步拓宽。清代是各文档名词的烂熟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朝‘集’部在‘文卷’一词的使用上,有小小的‘偏爱’。因‘集’部多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而‘文卷’、‘书卷’有‘文之集合’之意,故而如此。”

  从使用频次来看,隋唐首先出现“文卷”,但其使用频次很低,并未广泛使用,普及度比较低,符合词汇产生初期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元朝是“文卷”使用频次最高的朝代,甚至高出了使用次数最高的明朝,也远高出使用次数相仿的清朝,“文卷”的使用频次在明清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抛开明清文献综述高于元朝的原因之外,从使用频次和范围看,元朝是“文卷”使用较为普遍的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偏爱。随着明清时期各文档名词的丰富,“文卷”一词的使用频次也随之降低。

  2.卷册

  在检索卷族文档名词中,笔者发现“卷册”主要有三种含义:数量单位;文档;文献资料。其中,文献资料的含义占多数,从卷、册两字可以看出,以“卷册”形容文献资料非常形象。宋、元时期,“卷册”更偏向于数量单位和文献资料的意思;明清时期,“卷册”的使用次数频次增多,其文档意思也愈加明显。

  第一,文档类事物的数量单位。“卷册”在古文献中一小部分指代文档类事物的数量单位,并且从元朝开始就具备数量单位的含义。司马光著的《传家集》云:“近据中书门下后省修成尚书六曹条贯,共计三千六百九十四册,寺监在外。又据编修诸司敕式所申修到敕令格式一千余卷册。”可见,“卷册”在文中指代文档类事物的数量单位。

  第二,文献资料。“卷册”同时具备文献资料的含义。宋朝田况所著《儒林公议》云:“陛下自专政以来,三逐言事者矣,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则恐书於卷册,亏玷太平之治。”其中“卷册”指的就是文献。

  第三,文档。“卷册”作为文档名词在古文献中主要是文档含义的意向,并且在明朝时期,“卷册”的使用频次增多,其文档意思也愈加明显。如明朝严从简所著的《殊域周咨录》云:“臣督行二司清军及都司操捕等官,通将所属卫所,选委廉干府佐官员,亲诣吊查卷册,备将实在军丁,除屯运外,不分正余,清出挑选正军。”该文中的“卷册”具有查考的价值,可见具有文档性质。

  “卷册”在古代文献中共出现94处,具体情况为:宋5(频次,以下同:0.008)、元1(0.004)、明26(0.058)、清61(0.114)。“卷册”在宋、元时期使用频次较少,明朝增多,清朝达到顶峰,出现次数最多。“卷册”最初出现在宋朝,主要指文献资料。元朝文献出现“卷册”1处,且用作数量单位。明朝时期,“卷册”使用频次增多,其文档意思也愈加明显。清朝是“卷册”出现频次最多的时期,可见清朝文档词汇的丰富,并与前朝所指意思具有延续性。

  3.卷簿

  “卷簿”最初出现在明朝。明李昭祥编写的《龙江船厂志》中提及:“船只凡遇该修造,黄船由外守备、战巡船由操江各该衙门移文本部,一行督造主事,一行龙江提举司,相勘应否。督造主事吊查卷簿,果及年限,看验委系破坏,龋躩提举司官吏匠作不扶结状,呈报本部,复委都水司会助是实,札行料计。”文中“吊查卷簿,果及年限”,即查阅其中的“卷簿”,可见其具有凭证价值,有档案的性质。明朝在3种文献中出现过“卷簿”,其都具有对人类活动的查考凭证价值,可见明朝时期创造出来的“卷簿”已有了文件、档案的意思,在社会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清朝出现的“卷簿”,如后清纪昀所著《阅微草堂笔记》云:“至乾隆丙辰登进士,本房同考官,出阅卷簿视之,所注批词即此八字也。然则科名前定,并批词亦前定乎?”其都具备文件档案的性质。

  清朝严可均编写的《全三国文》中也出现了“卷簿”一词:“酌以酒,又挹以浆。壶殄在侧,敷修在旁。我邻我党,我助我康。於是乎蚕事毕矣,大务时成。阁纡卷簿,洒扫宫庭。蚕母须饰,从容自宁。至于再宿,三日乃开阖启房,是瞻是观。方者四张,员者纡盘。纵者相属,横者交连。”因其文献主要收录的是三国时期的文学总集,所以笔者猜想文中出现的“卷簿”有可能是三国时期的文人提出的,也有可能是作者在编写时候改写的。但是,如果其在三国时期出现,只出现一次,并且没有历史连贯性,这种出现方式则显得略微突兀并且不合常理,而且该词在文中的意思也没有文件、档案意思的明显词性,因此笔者认为该文献中的“卷簿”不符合本研究查考的依据。这种推测尚需要以大量的事实为根据,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尚需事实的支持,此处仅提出这种猜测,望引起更多人的兴趣与思考。

  在古文献中,明清时期“卷簿”共出现8次,具体为:明4(0.009)、清4(0.008)。总体来说,“卷簿”一词在古代应用非常少,但是其文档词性明显,在文献中也专指具有查考依据的文件,所以也是“卷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卷牍

  “卷牍”,在古文献主要指文件,同时具有动词性质,指批阅文件,谓官员从事公务。笔者检索牍族文档名词发现,“案牍”一词使用频繁,主要是指文书、公文一类的统称,泛指性较强,它所属领的范围有文书、卷牍、文案、文牍、案卷等,兼具其它文档涵义。所以笔者猜想,虽然“卷牍”一词在古代文献中也曾使用,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使用频率高、范围广的“案牍”,因此“卷牍”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不被普遍使用。

  在检索中“卷牍”初次出现在宋朝,宋代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云:“御史录案之甚明,自取彞刑,俄闻废命,卷牍固存,於朝论推原,岂本於妾身?”文中“卷牍”已具有文档的意思。明代宋濂编著的《元史》中出现的“卷牍”,都是以“卷牍所载”出现,可见这时期的“卷牍”文件的意思比较明确。明朝对“卷牍”的使用频次没有提高。清代恽毓鼎所著的《澄斋日记》云:“以核魏编。侍郎使俄,得拉施特《蒙古全史》(拉施特儿哀丁,波斯人,事元西域宗王合赞,据当时卷牍作此书,名曰《札米伍特台白儿力克》)。”从文中可看出“卷牍”具有动名词性质,可以解释为查阅文件。

  在检索古代文献中“卷牍”出现20处,具体为:宋1(0.002)、元2(0.007)、明3(0.007)、清14(0.026)。“卷牍”初次出现在宋朝,但是只有1处。明代在两部文献中出现3处“卷牍”,且文件的意思比较明确,可见明朝对“卷牍”的使用频次依旧没有提高。清朝出现14处,并且分布在史部、子部、集部、通俗小说中。

  三、“卷族”内专指性文档名词

  1.案卷

  “案卷”乃古代官署分类存档的文件;一案一卷,故称案卷,今指各单位分类保存以备查阅的文件。“案”族的词义很单纯,而且用法含义上代代相传。五代时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口案》云:“每有公事赴本司行勘,胥吏辈未敢讯劾,先取则於九龄(张九龄),囚於前面分曲直,口撰案卷。”清代著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前几天我偶然翻检旧案卷,见前任官内,罗魏氏已经告过他一次忤逆。”可见“案卷”一般为一案一卷,且多使用于法律事务,具有一定的专指性。

  第一次出现“案卷”一词在五代时期。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写到:“张九龄累历刑狱之司,无所不察。每有公事,赴本司行勘,胥吏辈未敢讯劾,先取则于九龄,囚于九龄前面分曲直,口撰案卷,囚无轻重,咸当其罪,时人谓之张公口案。”

  从“案卷”出现开始,其意思就主要是指司法刑狱系统的案件卷宗,这一涵义一直被保留,现在仍主要指司法系统的案件资料汇总,其古今涵义继承性非常连贯。可以说,因为“案卷”一词与其它文档名词相比,使用领域中的专业性极强,使用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因而其语言生命力非常强大,并且在现代档案管理学中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档案学词汇,专指由互有联系的若干文件组合而成并放入卷夹、卷皮的档案保管单位,也是全宗内档案系统排列、编目和统计的基本单位。

  “案卷”在古文献中共出现256次,具体为:隋唐五代1(0.002)、宋31(0.05)、明36(0.079)、清188(0.353)。“案卷”在隋唐五代第一次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其意思也是与司法刑狱有关。宋朝时期“案卷”使用频次增加,但也并未得到普及,并且主要集中在史部,在文中意思皆与刑事案件有关。明朝情况也是如此,普及度极低。在清朝,“案卷”的使用频次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因此,从检索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文档名词到清代都进入了最为成熟的阶段,不论从出现的次数、频次,还是名词的内涵,都是历史上数量最多、频率最高、含义最广的时期。

  2.卷宗

  “宗”字是集合之意,其档案集合的含义较明确,与今天“全宗”的“宗”字含义相同,指案卷以及分类汇存的文件。“卷宗”一词档案管理的内涵较清晰,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

  “卷宗”一词共出现了60次,具体为:元3(0.011)、明14(0.031)、清43(0.081)。“卷宗”在元之前的文献中未检出过。需要说明的是,元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中后期,并且朝代存在时间较短,文档名词的创新是局部的。所以,“卷宗”的产生,只是原有词汇组合上的变化,并且使用量很小。由于“卷宗”的出现,“卷族”已接近成熟了,在其后的明朝,“卷族”名词最终成熟起来。明朝出现“卷宗”虽未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其文档含义更为清晰,且“卷宗”多指比较正规的文件。清朝出现的“卷宗”,其政治性质更为突出,多用于政府事务以及司法案件中,使用形式比较正规。

  3.宗卷

  “宗卷”专用在古代司法刑事案件中,并且具有两个词性:名词,指的是记录刑事案件的文件,也代指案件本身;量词,用来表示案件的数量。“宗卷”与“案卷”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宗卷”最初在元朝出现,是在元代关汉卿编著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但是其中的“宗卷”指的是案件本身。到了明朝和清朝,其数量上有所增多,使用范围也有所拓宽,“宗卷”用以指刑事案件的文件和用作量词。明代冯梦龙所著的《醒世恒言》云:“又想道:‘若先申上司,必然行查驳勘,便不能决截了事;不如先开释了,然后申报。’遂吊出那宗卷来,细细查看,前后招繇,并无一毫空隙。”文中“宗卷”很明显是指刑事案件的文件。清朝的“宗卷”都是在“《盗宗卷》”中出现,《盗宗卷》属于豫剧豫西调传统剧目,其“宗卷”指的是家谱。可见“宗卷”也用于戏曲名字当中。除此之外,在明清时期的文献中也出现了“一宗卷案”、“此宗卷案”,其“宗卷”是具有文档性质的量词。

  “宗卷”这一名词,在古代文献中共出现15处,具体为:元1(0.004)、明5(0.011)、清9(0.017)。从所有检索结果来看,“宗卷”最初在元朝出现,仅出现1处。清朝“宗卷”出现在3中文献中,有6处。虽说“宗卷”在古代文献中没有广泛地使用,但是该词的意思比较专一,主要用于刑事案卷中,这也是卷族名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卷折、卷摺

  “卷折”与“卷摺”互为通用,都是指科举考试的考卷。清朝恽毓鼎所著的《澄斋日记》中:“初五日晴。乙未门人黄补臣寿衮来见浙江山阴人,并携卷折来就正。其意甚殷,为详示一切。夏楚卿良材、陈寅伯崇礼皆来见,乙未荐卷门生也并武昌人。”文中的“卷折”则是指考卷。“卷折”与“卷摺”读音相同,且通用,具有一定的专指性。

  “卷折”较“卷摺”先出现,共出现10次,具体为:明1(0.002)、清8(0.015);“卷摺”出现11次(0.021),且仅在清朝出现。

  四、小结

  总体而言,“卷族”文档名词并不是中国古代文档族类名词中的高频族词,其族类中名词也较少,主要的代表名词如“文卷”、“案卷”,也不属于所有族类的文档名词中的高频名词。但 是,从认知度而言,“卷族”文档名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并熟悉,如低频词“宗卷”、“卷簿”被后人所了解并使用。可见,虽然“卷族”文档名词在数量上并不是高频文档名词,但是,在表示文档意义的中国古代文档名词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学论文新增

文学论文热点

文学论文相关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