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献综述 > 文学论文

中西方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996论文网日期:2024-02-12 16:14:19点击:119

摘要: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特色,是女性主义研究照古通今的一面镜子。研究以女性形象为切入点,结合神话传说的起源、中西方神话传说中“女神”的外在形象、内在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女性形象转变经历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及希腊神话进行对比分析,并深入探讨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不同文明由不同地理位置孕育而出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方神话传说中“女神”的人物原型是民族性格的折射、认同,是后世女性形象的溯源和衍生地。

关键词:神话;女性形象;文化差异;传统价值观

神话是文化的初始形态,是原始社会时期古代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1]。作为文化的萌芽状态,神话研究对文化研究具有奠基意义。如同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摇篮一样,坐落于爱琴海边的古希腊也是古代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西方文明是由希腊神话孕育而来,因此选择作为东西方文化代表的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进行跨文化研究,能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两种既有冲突差异又互相融合吸收的不同文化。杨丽霞[2]在《西王母神话和赫拉神话比较》中谈到,两位女神都体现了古代君主专制的特点,体现了统治者的绝对权威,也侧面反映了女性争取自己权利和独立自主的意识,但从两位女神的性格分析来看,赫拉的性格比西王母的性格更接近人性。陈玥[3]在《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中女性形象的原型比较研究》中深入探讨了由于民族文化差距,地理,政治等因素引起的宗教信仰差异从而导致的中西方神话中女性形象的差异。马敏[4]的《神的塑造看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比较》对于引起中西方神话中女性形象差异因素的价值观也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中西方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异彩纷呈,众多的女性形象丰富了神话传说的内容,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让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她们是上古时代身处不同文化下女性形象的缩影。

1中西方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对比

1.1神话传说的起源

首先,从产生原因来看,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原始社会中自然条件落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还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对一些自然现象也难以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人类面对残酷的自然环境往往也是不堪一击,于是人们便把希望寄托于幻想出来的“神”———它能够创造奇迹,拯救人类,这是东西方神话的创作根源。例如中国神话中对女娲造人的想象,就是对社会阶级存在难以作出科学解释下产生的。《风俗通》杜撰出女娲“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絚人也。”[5]意思是上等人是黄土捏的,下等人是绳子甩的。希腊神话中的五大创世神之一的大地女神盖亚,据赫西俄德所在《神谱》中所说,她是“宽胸的大地,所有一切永远牢靠的根基”[6],她先于天神乌拉诺斯产生,这也表明了类似的人类发展过程。即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被当成主神来崇拜。

1.2“女神”的外部形象

“女神”的外部形象比较来说,中国神话中的“女神”形象千奇百怪,例如关于人类祖先女娲的形象,郭璞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把其描绘成一个人面蛇身,一天之内能变化七十次的女性神。汉代的石刻与砖画像中,也有女娲人首蛇身的画像。巧合的是,另一神话故事白素贞的原型也是幻化成人形的蛇。把她们和蛇联系起来,这与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密不可分。原始社会,自然环境恶劣,“蛇常常在人们不经意中发动袭击,给人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它没有四肢,却能飞快地爬行,不论是水中还是陆地,它都能生存,生命力极其顽强。这一切都给人以不可理解的怪异的印象。蛇在先民的心目中逐渐被神化了。于是,他们一厢情愿与蛇缔造亲属关系,把蛇作为图腾加以崇拜。原始先民认为,一旦与蛇缔造了亲属关系,蛇就能把自己超人的力量、勇气、灵巧以及独特的技能传到人的身上。”[7]还有西王母,在《山海经》里她是被这样描述的:“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历及五残”[8]。在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游记文学作品———《穆天子传》中,她像人间帝王,雍容平和,和周穆王在瑶池喝酒,瑶歌唱和;而在《汉武内传》中,她则变成了赠汉武帝仙桃四枚、容貌绝世、“年可三十许”的丽人。至此,关于西王母的原始神话彻底转化为道教传说。从现存的雕塑、壁画及文学作品来看,古希腊神话中“女神”的形象与现代西方人并无二致,且长相更是俊美异常。这一方面反映出当时中国的人类尚未脱离自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希腊神话形

成要比中国神话晚得多。

1.3“女神”的性格特征

从人物性格特征来说,中国的“女神”有作为伟大造物始祖出现的女娲,教民养蚕、泽被中华的黄帝元妃嫘祖以及曾帮助黄帝战胜蚩尤的天女旱魃等。而在古希腊神话中,许多神无所不能,是完美能力的体现者,或者是一种完善技艺的代表,例如化生万物的大地之母盖亚,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智慧女神和女战神雅典娜等。基于希腊神话的这一特点,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概括说,神是“达于完善之境的人形的东西”[9]。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认同这种说法,认为其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尽管中西方文化中的神都是“完美的人的形象”的代表,但由于后世所秉承的传统文化及价值观不同,导致了中西方的“神”存在很大差异。中国的“女神”善德,以男权社会所赋予的“贤良淑德”为德行楷模,供人们顶礼膜拜,长相不是最重要的,要符合道德人伦的完美典范。比如黄帝的次妃嫫母,据唐代的《琱(音“雕”)玉集·丑人篇》的描述,嫫母的尊容是“锤额顣頞”(音“促俄”),“形簏(音“路”)色黑”;即额如纺锤,塌鼻紧蹙,体肥如箱,貌黑似漆,乃“黄帝时极丑女也”。“但有德,黄帝纳之,使训后宫”[10]由此开创男权社会“娶妻娶德,纳妾纳色”的先例,在生活中具有榜样的教化作用。与之相比,希腊神话中的“女神”性格则丰满多变,作为五大创世神之一的盖亚,虽然地位在众神之中德高望重,但依然与最小的儿子克洛诺斯反抗她残暴的丈夫乌拉诺斯。天后赫拉在众神之主的丈夫宙斯总是拈花惹草后,暗地里动用各种力量处决他的那些情人。她痛恨名叫埃葵娜的王国,只因这个国家名和与她争风吃醋的情敌的名字相同,就给这个国家送去了可怕的瘟疫,让它的子民尸横遍野,恶臭盈天;她惩罚善良美丽的伊娥,把伊娥变成母牛,派大牛虻叮咬,让伊娥受尽苦难,逃离希腊;她听说塞墨勒怀上了宙斯的孩子,就化身成塞墨勒的老乳母去诱骗塞墨勒,最后将塞墨勒烧死;不和女神厄里斯没有受到婚礼邀约,便来到席间扔下一个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的“不和的金苹果”,引得赫拉、雅典娜和阿弗洛狄忒三位女神争夺起来……由此可见,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少了中国“女神”身上那种强调社会责任,没有个人情感与个性的“神性”,而是像芸芸众生一样———狡猾、嫉妒、仇恨、喜欢挑拨离间而且充满着各种情欲,具有“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希腊“神话”更像是“人话”。

1.4“女神”的形象转变经历

从女性形象转变经历来看,中西方神话传说存在惊人的相似,都是从最初的主宰一切到沦为附庸。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把“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写成了著作《古代社会》。其中,蒙昧阶段指母系之初人类群婚乱混的时代,女娲造人,盖亚创世就发生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得到极大的尊重。在荷马时代,希腊诸城崇拜的神明都是女神———赫拉、雅典娜、得墨忒耳,没有任何男性神明,这说明了母权社会的倾向,女性地位的尊荣。但此后不久,赫西奥德说:“潘多拉所生的一族是温柔的女人,她所生的是有害的一族;所谓一群女人就是一个大害,她们和男人同处,虽然是伴侣,但只能与你共富贵,不能共贫贱……”[11]因此宙斯将女人赐给人类实际上是赐给了一个灾祸。再加上神话中的天神宙斯也在祖母大地女神盖亚的帮助下成为宇宙恒久的统治者,标志着男权社会的正式确立。由此可见,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地位发生了转变,角色也发生了转换,由女神变成了女奴。

2原因探讨

2.1历史发展的不同

由于当时的社会处于母权社会与男权社会的过渡阶段,这种变化导致了女性地位待遇的云泥之别,从而使她们的性格变得高傲与温顺并存,抗争与妥协同在。这种矛盾的性格特征,反而使得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大放异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从原始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再到奴隶社会,女性的权力、能力、地位衰落,盖亚的地位被以宙斯为代表的父系氏族所取代,造物始祖女娲的形象被相夫教子、勤劳谦逊的嫫母、涂山氏取而代之成为男权社会的女性楷模。不同的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在转变过程中一直是不断抗争,反抗压迫欺凌的。虽然自己的威严岌岌可危,且反抗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她们无惧于过程的辛苦,具有强烈的抗争精神。而中国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在男权社会的打压下则被歪曲、误解并最终沦为男性的附庸与牺牲品。例如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把嫦娥描绘成不得善终的不忠的妻子;织女因为不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果与丈夫孩子天人永隔,更有甚者,把王朝灭亡的命运推到妲己、褒姒、妺喜的头上,冠上“红颜祸水”的罪名。这都暗示了女神美好形象的消亡,同时也意味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下降。希腊神话中的“女神”数量众多,重要性也大大超过中国神话中的“女神”。如主管婚姻的天后赫拉、主管大地丰产的农业女神地母得墨特尔、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特、智慧女神雅典娜等,这与女性主义觉醒较早与一夫一妻制有很大关系。虽然作为众神之主的宙斯情人众多,但他的正妻只有赫拉。但中国神话故事是强烈的男权思想的体现,重男轻女、女性是男性的附庸甚至是私有财产这一伦理观念在进入父系社会之后一直贯穿始终。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三妻四妾对于男性神仙帝王是非常平常的现象,如庆都、常仪、姜源、简狄,这四位都是“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喾的妻子。舜也有两位妻子:娥皇、女英,这些都是男性群体霸权话语、男性家长对女性的合法占有的体现;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严格的贞洁观。“内外各处,男女异群,不窥壁外,不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形,男非眷属,互不通名。”[12]这段出自《女论语》上的话可以一言概括之,那就是“男女授受不亲”。女性一定要从一而终,否则就要被唾骂。殉节则把中国的贞洁观发挥到了极致,在神话传说中也不乏此类的例子:舜帝到南方巡视时病逝,失去丈夫的娥皇、女英悲痛欲绝,日复一日哭泣不已,眼睛哭出了血,血泪洒在竹子上,变成了备受后世赞誉的“湘妃竹”,自己则追随丈夫而去淹死在湘水中。而希腊神话著名的特洛伊战争中倾国倾城的绝世尤物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引诱私奔,几经周折,最终仍然得到了前夫墨涅拉奥斯的原谅,破镜重圆、双宿双栖。这样的美好结局,在中国神话中是极为罕见的。

2.2社会文化的不同

从女性神话的主题来说,爱情无论在中国神话还是希腊神话都是重头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在《文艺对话集·会饮篇》中说道:古代有一种阴阳人,体力过人,宙斯害怕他们向神造反,就将他们剖成两半。剖开的两半都痛苦极了,每一半都迫切地扑向另一半,拼命拥抱在一起,渴望重新合为一体[3]。爱情是一种神奇又伟大的力量,在古希腊神话中,神神、人神、人人之间都会发生。因为丘比特的一箭,太阳神阿波罗疯狂地追求达芙妮,遭拒后仍然对着后者变成的月桂树深情表白。特洛伊战争中第一位牺牲的英雄是帕洛特西拉俄斯,她的未婚妻拉俄达弥亚恳求诸神让未婚夫转阳相会。愿望实现后,她自刎而死,与未婚夫生死相随。中国神话传说中,白娘子为了许仙被压在了雷峰塔下,织女为了牛郎不惜触犯天条与他私奔到人间,这些神话传说中矢志不渝的爱情被口耳相传、代代传颂。希腊神话中众神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情人关系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女神都与众神之主宙斯关系非同一般,如聪慧女神墨提斯、正义女神忒弥斯、海洋女神欧律诺墨等等,而且她们很多都还和宙斯有血缘关系,是他的表姐堂姐姑姑等。更有甚者,宙斯还追求自己的女儿即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追求不成竟然恼羞成怒把她嫁给了面容丑陋还瘸着一条腿的火神赫淮斯托斯。全希腊最美丽的女子海伦,本是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却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偷情私奔,维纳斯与战神马尔斯偷情,这在礼教纲常森严的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对女性“好女不嫁二夫”贞洁观的渲染,使得女神们都是人类的道德楷模。她们是美德的化身,她们的修养和思想高度是凡人望尘莫及的,古希腊神话中暧昧不清的情人关系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不存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女神本来就是稀有罕见的存在,“女性神灵只有作为男性神灵的配偶和亲属才得以存在和流传。“一个女人自身根本没有地位和权利,她必须学会灵巧的手艺以便充实自己”[13]。这一情况也反映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一般而言,神话中有头有脸的女性扮演的总是母亲和妻子的角色。道教神仙体系中,西王母本来是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她原本是上古女神,掌管灾疫和刑罚,后来在民间传说中形象逐步温和化、女性化,化为了慈眉善目的老年女神,玉皇大帝的妻子。

2.3地理环境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海洋国家的人是智者,大陆国家的人是仁者”,并且引用孔子的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4]。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临海,是一个海洋国家。长期的海上生活使他们向往自由,追求个性,热情大胆,敢于冒险。“他们通过海上活动来攫取财富,谋求发展。勇敢、智慧、财富是他们所追求的,这无形中就排挤了伦理道德在民族精神中所占的份额”[15]。同时,优美的自然环境,浪漫的生活情调,使人们更注重享乐。享乐主义、现实主义盛行,这也集中体现在了希腊女神身上。她们缺乏道德束缚和宗教威严,神人同形同性,因此也不会被人顶礼膜拜。中国是农业立国的古老内陆国家,相对闭锁内向。农耕文化重勤劳、好实干,对自然环境的恐惧敬畏形成了顺服、伦理至上的观念。中国神话中人类可以通过修行、行善、度化成仙,因此呈现出禁欲主义、来世倾向。中西方的这种差异造成了不同的人物性格。

3结语

通过上文提到的中西方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经过对比研究神话传说的起源、中西方神话传说中“女神”的外在形象、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女性形象转变经历四个方面可以发现,造成这些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异,不同文明由不同地理位置孕育而出。禁欲主义与享乐主义,这两种中西方传统价值观的区别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中西方神话传说中“女神”的人物原型就是本民族性格的折射、认同,这些人物形象是后世女性形象的溯源和衍生地,是女性主义研究照古通今的一面镜子,对女性形象的定位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指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3.

[2]杨丽霞.西王母神话和赫拉神话比较[1].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2):4245.

[3]陈玥.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中女性形象的原型比较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8:7.

4]马敏.神的塑造看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比较[j].聊城大学学报,2008(1):58-59.

[5]应劭.风俗通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9.

[6]赫西俄德.神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89.

[7]朱道卫.宗教情绪与人伦精神:中西蛇女故事比较[1].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9):157459.

8]袁珂.山海经全译[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178.

[9]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254-255.

[10]佚名.雕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181482.

[11]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324.

 

作者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