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献综述 > 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研究

996论文网日期:2023-06-19 16:09:25点击:206

?要: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词更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但目前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存在诸多难点。为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前,需思考古诗教学的目标、难点、实施方式,总结教学经验。同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设计以“引导、赏析、感悟、理解”为核心的教学策略,组织学生结合朗读活动,了解古诗;基于古诗情境,赏析古诗情感;通过画面想象,感悟文化内涵;结合生活实际,传承优秀文化,以此实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

 

古诗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虽然其篇幅短小,但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引导小学生展开语文古诗学习,不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其能借助“寄情山水”“立志报国”“满身坎坷”的诗词感悟作者洒脱的态度、宽广的胸怀、怀才不遇的情感,更能使学生收获心灵上的“奇异旅程”,接受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熏陶。为此,教师应将优化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落在实处,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内涵,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学习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方面

小学阶段所开展的古诗教学意在培育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引导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成长时期能结合古诗所传递的情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可以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致力推动学生综合发展。但结合教学现状分析,教师对古诗的讲解多在词汇、语句的理解及记忆方面,教学目标过于局限,并且拓展内容相对较少。此情况易使学生产生认知阻碍,限制情感的传递,使得古诗教学脱离本质。

(二)教学难度方面

古诗是阅读者感受历史发展进程和体会人文情怀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古诗并非仅作为教学内容存在于语文课堂,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通过诵读和学习古诗,教师和学生可从不同层面感受诗人的不同情感,如对朋友远行的不舍与对家人的思念、与朋友把酒言欢的喜悦等,此类情感均需要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感受。古诗的涵盖范围较广,诗人将看似没有关联的文字和词汇

以情感连接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使古诗更具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古诗的呈现方式以短小的篇幅为主,而小学生接触古诗的机会较少,理解抽象文字的能力不足,无法深刻领悟古诗的意境。此情况直接提高了古诗教学难度,限制了古诗育人价值的发挥。同时,赏析古诗需要立足作者时代背景、情感传递、文化传承意义等多个方面,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古诗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机械背诵古诗的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方面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多采用粉笔、教材及黑板作为教学工具,因其较为便捷,并且能够为学生明确古诗要点,可节约课上教学时间。但此类教学工具却不利于学生想象古诗画面、理解情感。学生年龄尚小,更注重课上学习体验。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诗词的画面展开想象,从而领悟其中情感、品味古诗中的思想。但因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限制了学生想象古诗画面、领悟情感、传承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语文思维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一)明确目标——引导体悟、展现内涵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核心素养体现在语文古诗学习的各个方面。古诗与现代文存在较大差异,古诗多以凝练精准的语言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正因如此,古诗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更具内敛、深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也应转变固有思维,在理解古诗所传达的情感的同时,突破文本的限制,加深对古诗内涵的理解。为契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古诗内容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也更易理解。在缺乏相应生活经验的前提下,学生通过想象画面,也可初步理解诗人的情感,达成学习目的。为此,教师应从朗读环节着手,带领学生从书面阅读过渡至口语表达,以此让学生理解古诗内在的情感。以《咏柳》为例,在教学该古诗期间,教师可带领学生前往操场观察操场周围的柳树,了解柳树的颜色、叶子以及枝条,并结合实际画面对比诗句中的柳树,如诗人采用“碧玉”二字形容柳叶,柳叶在阳光直射下显现出碧绿的颜色;针对“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学生可通过观看柳树枝条在春风中摇摆的画面加深理解;针对“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学生可通过观察柳叶,了解诗人将春风比作剪刀的精妙之处,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刀”。朗读是学生探究古诗的重要方式,同时,教材中也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相关要求。但实际上,在何为真正的“有感情地朗读”方面,并未形成明确的标准。对此,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朗读环境,除引导学生去实地边观察柳枝、柳叶边朗读外,还可为学生播放相关音乐,组织学生在春天的柳树下,配合音乐朗读诗句。此方式更易加深学生的阅读感受,使学生体悟诗句中的画面美和情感美,能为接下来的古诗教学奠定基础。

(二)降低难度——赏析理解、合理想象

朗读主要是为了带领学生将书面阅读转化成口头表达,使学生逐步进入由古诗创设的情境中。在此期间,教师应向学生讲解字音、停顿等方面的知识,包括如何利用关键字词展现古诗情感等。虽然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打好古诗学习基础,但结合古诗学习标准而言,仅靠朗读学习古诗远远不够。古诗具有“精致凝练”的特点,诗人为用精练的文字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思想,大多会反复考量字词的应用效果,即“字斟句酌”。假设在古诗创作中出现“一字之差”,便会直接影响作品整体情感的表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亦是如此,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和理解,应建立在进入诗词情境的基础上,学生应逐字理解古诗内涵,结合自身经验,想象出独特的画面,并在具体的画面中感悟诗人思想,提高思维品质。以《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学为例,针对本课教学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审视”“品读”古诗,以正确的逻辑品味古诗所传递的情感,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其思维品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歌曲导入的方式营造古诗氛围,并引导学生想象“长安与安西距离3000多公里,仅是‘离开’便需要大半年的时间。古代路途多险且交通不便,许多离别等同于诀别。诗人万分不舍,试图通过吟诵诗歌展现内心情绪,一送便是十余里。离愁乍起,别绪如丝,此去路崎岖。一杯又一杯,诗人好似‘人醉心未醉’,即使了解阳关之外便是‘天之尽头’,却无法在友人孤独而又萧瑟的背影中抑制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的画面。通过聆听音乐和古诗内容解析,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为拓展学生认知,教师还可结合信息技术为其展现渭城以外的画面,并询问学生“渭城以外还有阳关,阳关外的道路又是什么样的?”“望向友人前往远方的背影,王维心中有何感想?”在教师所创造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绪逐渐飘至远方。在此过程中,学生大多“化身”为诗人,与诗人形成情感共鸣,并在解答问题和想象画面的过程中提升了思维品质。为拓展学习视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对比“渭城”和“安西”的场景,深化学生对“难舍难分”之情的理解。如“渭城”春雨绵绵,“安西”却黄沙漫天;“渭城”有听不完的家乡话和饮不尽故乡水,在“安西”却举目无亲等。为确保教学的完整性,在想象场景、体悟情感等环节结束后,教师应对古诗教学进行升华,带领学生思考“离别常以‘难舍难分’的形式存在,而在这种情感的作用下,诗人与其友人又会叙说哪些故事?”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二人诀别的画面,以此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能够从情境画面中进一步理解情感,在情感解读中品味古诗,从而实现审美素养、语文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优化方式——“搭建”情境、逐步感悟

古诗蕴含多种美的元素,包括韵律之美、情感之美、意象之美、语言之美等,这些美的元素均需要学生在解读古诗的过程中展开欣赏和揣摩。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古诗之美的感受,并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而鉴赏音律美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基于审美视角展开古诗词教学,应以朗读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认知思维相对简单,反复诵读的活动有助于其理解古诗的音韵之美,更能深化学生对古诗内涵的认识,进而逐步将自我带入古诗情境中,进入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此外,为引导学生深入体验音韵美,教师需要利用古诗文字构建情境,从而使学生感受情境美和画面美。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以往学习经验,依据诗句想象画面,并结合自我理解体会古诗情感,从情感之美的角度赏析古诗,以此深化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以《绝句》教学为例,在审美创造、熏陶情感的教学目标下,教师可将古诗教学重点放在“想象画面”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美的景象,并尝试结合内化与迁移能力,实现古诗鉴赏水平的提升。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朗读是学习古诗的首要环节,其次为品读,品读的意义在于走进古诗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为此,除带领学生朗读古诗外,教师还可结合“黄鹂鸟鸣叫的场景,依托《鹂鸣翠柳图》,引导学生品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句;基于“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句中“白鹭”和“青天”两种物象所构成的“春景图”,感悟诗句传递的思想,进入“明媚春光”的情境中。《绝句》的后两句侧重情感,能检验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因此,针对“窗含西岭千秋雪”这一句诗的教学,教师可鼓励学生尝试自主理解,并叙述如“诗人透过窗户观察到远处西岭中有终年不化的积雪,而窗户仿佛为雪景镶嵌了画框”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画面美,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古诗呈现方式较为精致凝练,诗中的文字大多带有多重含义,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文字,如“‘含’字的应用妙处在哪?”并结合信息技术设备,将古诗中描绘的“雪”“窗户”等景物呈现于一张图中,以此侧面展现“含”字将近处竹窗与原处西岭融为一体的精妙之处。通过对前几句古诗的赏析,学生大多能够掌握古诗内容,能够加深对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但学生的认知思维存在偏差,对此句诗未能形成统一理解,如部分学生表示“作者强调船只来自东吴”,还有学生提出“作者是指船只驶向东吴”。无论何种观点,只要能营造和谐的画面,均可驱动学生在美妙的春光中感受古诗的美感。在以“景物画面想象”为核心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借助四句古诗向学生传递四幅画面。在赏析画面的过程中,学生可领略春光无限好,更能体会诗人情感,实现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四)联系生活——促进传承,实现理解

古诗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而代代相传的古诗,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学生需肩负起传承优秀古诗的重任。与其他文体形式相比,古诗最为显著的特征即具备一定的传承性。与其他文体形式相比,古诗主要通过意境、意象等潜移默化地表达诗人的思想,古诗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其审美能力。古诗的传承性特点要求学生在掌握文本形式、情感思想等元素的基础上,传承其中蕴含的文化。结合小学生的语文认知思维来看,学生对“传承”并无过多的感悟和理解,也难以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但古诗中蕴含的道德情操、家国情怀等均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需要学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中渐渐领悟。因此,教师应明确小学古诗的教学价值,在学生成长阶段为其埋下学习古诗的“种子”,使学生能够初步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同时,教师应结合古诗中的生活元素,建立古诗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此深化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和理解,进一步达成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目标。以《元日》一课的教学为例,本首古诗侧重描绘春节的节日景象,向学生传递了传统节日文化思想,展现了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诗人通过描绘古代春节的独特风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许多古代风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逐渐改变或消失,因此,教师需明确本首诗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对比古今习俗的变化,并从中挖掘传统文化给现代文化带来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前期,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贴春联”“放鞭炮”的视频,向学生提问“这两项活动是什么节日特有的习俗?除这些习俗外,这个节日还有哪些习俗?”以此引导学生围绕生活经验解答问题,并顺势导入古诗《元日》,带领学生了解古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通过解读古诗,学生可了解现代的“春联”主要由古代时期的“桃符”演变而来;古人在春节期间会为孩童饮用“屠苏酒”,以祝福孩童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尊老爱幼是古代延传至今的优秀品德。结合教师所解读的内容,学生会联想无数带有春节元素的古代“民俗图”,有助于学生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首诗的创作背景为“迎新年”,将百姓过年所遵循的民间习俗作为创作素材,通过“爆竹”“桃符”“屠苏酒”等意象,营造欢快的春节氛围,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古诗鉴赏可以发现,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对现代社会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教师应借助生活元素,搭建现代与古代之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引导其立足传承文化的角度,自觉肩负起创新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并结合古诗学习全面提高核心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古诗教学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树立学生良好精神品格的职责。但古诗的呈现方式与现代文的呈现方式存在明显不同,易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古诗内涵。对此,教师应全面了解现阶段古诗教学的困境,从推动教学改革的角度设计古诗教学活动;利用朗读引导学生品味古诗的音韵之美;从创设情境的角度出发,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认知和理解;基于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的引导式教学手段,达成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的目的,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文化传承意识,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顾春露.学古诗品古韵——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实践[j].小学生(中旬刊),2023,886(2):142-144.

[2]陈丽彬.审美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3,471(1):67-69.

[3]杨翠红.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路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1013(24):152-153.

[4]席锐娟.读·议·写: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三部曲”[j].基础教育论坛,2022,432(34):13-14.

[5]朱媛媛.古诗教学的审美教育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2021,991(34):74-75.

 

作者  曹启兰?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