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献综述 > 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的培养

996论文网日期:2024-02-20 15:18:45点击:108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受到了教育教学者的高度重视。围绕着“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这一议题,详细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以及教学设计应当遵循的趣味性、主体性、多样化原则,并通过立足观察、数形结合、有效提问、注重推理以及让学生当“小老师”的策略,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与提升提供实践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数学学科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略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革新,“唯分论”的应试教育思想已然成为过去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思维能力才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既是教师眼中的重点,也是学生眼中的难点,其逻辑性较强、抽象性较高的特点让学生倍感困难。为了提高教学成果,也为给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教师应当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着眼于学生逻辑思维的提升与培养,致力于让学生能够消除畏难情绪,轻松学数学、快乐学数学,最终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所在,提高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让思维的光芒绽放在数学课堂,点亮学生心中数学学习的明灯。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师依然采用着落后的应试策略,在教学活动中过度强调知识的背诵与记忆,而忽略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视。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学习难度相对较低,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会产生相对明显的效果,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长期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会了一种解题策略,却并没有掌握与之对应的数学思维,容易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因为思维能力的短板而出现后劲不足的问题。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一问题的产生。首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定势思维与应试思想的桎梏,在理解记忆知识要点的同时,更加关注知识的内涵与本质,跟随教师的脚步,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实践经验并且为己所用。其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掌握一个知识点,而且掌握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在长期积累后,这些思维方式会成为学生解决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的实践经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之路上走得更加顺畅宽广。

(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好习惯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考虑到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的特点,大大限制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有些教师甚至依然沿用着落后的“一言堂”策略。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动性的发展,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虽然教师在小学阶段可以采用“大手拉小手”的方法帮助学生取得一个不错的学习成绩,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与知识难度的增大,对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与要求都会逐步提高,如果学生无法在思维上独立,那么便很难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基于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就显得重要且必要。逻辑思维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紧跟教师脚步的同时,养成自主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以一个知识要点为基础进行推断,从而延伸出其他的知识要点,并强化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逻辑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养成自主思考习惯的必然条件,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及成果

在教学实践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不少学生的学习吸收率较低,无论教师将知识要点讲解得如何细致,学生还是会出现不少基础性的错误,教师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重复性的夯实,致使教学效率低下、成果不佳的情况发生。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只是机械地掌握了一个知识点的内容,能够模仿一种典型例题的解法,并没有将所学知识真正吸收,更无法做到为己所用。基于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就显得格外迫在眉睫。首先,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更迅速地跟上教师的思维进度,避免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出现“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率。其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最终实现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可以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影响,还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想要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成果,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就不能仅停留于“我怎么教”,而是应更多地思考“学生想要怎么学”,并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顺应学生学习特点与需求的教学方略。小学阶段,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旺盛,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因此传统的一板一眼的教学策略容易引发他们的抗拒心理与畏难情绪。基于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中就应当遵循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所教内容的具体特性,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并且适当地增添一些趣味元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与逻辑思维的奇妙之处,从而自觉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激发思维的灵动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主体性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在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也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效率与成果。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打破“师主生从”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只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不干预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的分析、思考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跟随教师的引导逐步提升,最终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显著发展,推动教学成果的不断优化。

(三)多样化原则

逻辑思维能力不像知识要点,它属于一种思维能力,需要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进行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遵循多样化原则,对教学的策略、手段进行及时创新、大胆革新,运用丰富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思维挑战”,让新奇的教学手段保障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蓬勃高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根据所教知识的特点,树立创新意识,挖掘教学内容中逻辑思维培养的方略,让逻辑思维的培养融于课堂,让寓教于乐真正发生在实践过程中。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策略

(一)立足观察,打下思维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很多数学教师急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给学生预留足够的观察时间,然而这种看似追求效率的教学策略,正是阻碍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提升,比起知识的直接传授,他们更容易从实际的观察、思考与探究中吸收知识,并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经验。不仅如此,有效的观察与思考还能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启发,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并且立足于观察,为思维拓展打下基础。基于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数学问题现象出发,给学生留一些观察的空间,再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中“运算定律”的教学为例,在学到加法交换律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定律,而是先给学生几个式子让他们进行观察,例如“5+12=17,12+5=17”和“40+56=96,56+40=96”,并且让学生观察这些式子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规律。这时候,学生很快便能够发现,在两个数相加的情况下,交换两个加数,结果依然不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行写出两个运用到加法交换律的式子。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扫清了障碍,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教学成果的显著提升。有了这一教学设计作为铺垫,学生便能很快将

加法结合律的知识进行消化与吸收。此时,教师就可以继续发问:“你们能举出一个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应用的合适情境吗?”有的学生很快便给出了答案:“12+17+38(12+38+17=50+17=67。”这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本质出发加深理解,提升逻辑思维,并且运用思维能力掌握知识灵活应用的策略,推动了教学效率与成果的双重提升。

(二)数形结合,培养逻辑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与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导致学习成效不理想、逻辑思维的锻炼受阻。基于此,教师应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以观察为基础,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具体的思维图像,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与理解。数形结合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具象化以及简单化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把握数学问题的逻辑本质,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典型问题—植树问题为例,这一问题是很多学生学习的难点,而线段图则能够将这一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例题“植树节到来,我们班学生要在一条长100米的道路上进行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树,已知路的两端都要种树,请问一共要种多少棵树?”中,由于这道题题目信息较多,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文字信息、隐藏条件、数量关系等因素较为复杂,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来直观呈现这些看似复杂的文字信息,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建立起具体的数学模型。学生在线段图的绘制过程中,将线段中的分割点与所栽种的树木一一对应,并且由此发现因为两端都要栽种树木,所以所栽种的树木数量比间隔数多1。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与提升,数形结合思想也成为学生重要的解题思路,陪伴学生越走越远。

(三)有效提问,锻炼逻辑思维

提问是课堂活动中的关键性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路径之一。然而,在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忽略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导致问题设计过于肤浅简单,呈现出零散性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与学习成果的优化。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深入性与逻辑性,让问题成为学生逻辑思维的起点,也让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驱动力。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多边形的面积”教学活动为例,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分别学到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学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我们接下来要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你们能否通过我们所学过的知识点推理出三角形的面积呢?”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思考、分析以及探究,成功得出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并且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而在学到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更是沿用了之前的思路,通过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作为驱动力,从而实现了教学效率与成果的有效提升。

(四)注重推理,提升逻辑思维

推理判断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必然策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好像是一个侦探,需要对数学问题进行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推理得以成功实行的重要保障,推理判断又是锻炼逻辑思维的重要路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不可分割。基于此,教师就应当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创设一个推理判断的具体情境,从而保证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优化发展。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表内乘法(一)”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思考情境:“二乘二等于四,二加二也等于四,三乘三等于九,三个三相加也等于九,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几个九相加等于二十七?三乘九等于二十七又能够代表什么意思呢?”在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便能够通过层层思考,真正认识到乘法算式的内在含义。

(五)“知书达理”,运用逻辑思维

数学学习不仅要讲知识,还要“讲道理”;不仅要“讲道理”,更要讲逻辑。为了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实现“知书达理”,既能听得懂,也能学得会,教师就可以适当设置一些独特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定期让学生轮流当“课堂小老师”,利用课堂教学的剩余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带领其他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想要当好“小老师”,听懂课只是基础,流畅自如地将所学知识讲出来才是关键。在梳理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更为清晰准确地感受到知识的本质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搭建起属于自己的思维网络。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找出学生当前逻辑思维锻炼中所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更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设计,促进教学效率与成果的显著提升。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逻辑思维能力既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具有关键性意义的数学思维能力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与作用,应当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高度重视。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深刻意识到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助力学生自主思维习惯的养成,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成果,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在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当遵循趣味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以及多样化原则,通过引导观察、数形结合、有效提问、注重推理以及让学生当“小老师”的教学手段,推动教学成果的不断发展,让逻辑思维之花绽放于课堂,绽放在学生数学学习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金丹倩.基于微课的数学课堂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75):55-57.

[2]周永生.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名师在线,2021(13):64-65.

[3]陈美虾.培养小学阶段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初探[1].教育界,2022(12):50-52.

[4]葛珍.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安徽教育科研,2023(07):45-47.

 

 

作者 欧小芬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