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献综述 > 教育论文

以趣味教育的方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原理与策略

996论文网日期:2022-08-25 14:51:21点击:599

【摘要】新时代推进、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方式方法的丰富和改进。本文梳理了趣味教育的定义、特点与价值,研究了以趣味教育方法推进劳动教育的原理,包括必要性与可行性,对培养中小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水平的作用机理,并据此四个方面构建了以趣味教育方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策略,强调在推行过程中需注意克服娱乐化倾向、注重实效、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开展、因校因地制宜等问题。

【关键词】劳动教育;趣味教育;中小学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时代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突出了党中央对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先后印发,对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做出了具体部署。“劳动教育事关立德树人、事关强国富民、事关治国理政,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战略部署。”①在充分认识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如何推进、落实好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方式方法的丰富和改进,本文对趣味教育方法引入进行一定探索。

趣味教育的定义、特点与价值

(一)趣味教育的定义

什么是趣味教育?梁启超认为:“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我们主张趣味教育的人,是要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终身受用的趣味。”“这种教育办得圆满,能够令全社会整个永久是有趣的,最要紧的任务是教学生知道是为了学问而学问、为活动而活动;所有活动,所有学问,都是目的,不是手段,学生能领会得这个见解,他的趣味,自然终身不衰了。”②与梁启超这种旨在“万物皆有趣味”、“赋予趣味”的哲学层面的趣味教育理念有所不同,很多研究者从教育学的层面进行了研究。莘海燕给出了趣味教育的定义:“趣味教育是以人的心理情趣为主导,以全面发展人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特征为基础,在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下,让受教育者自主性地、创造性地、有规律性地、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理论和真理。从而最充分地满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创造欲和幸福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③强调了趣味教育是“基于趣味”、“引发趣味”、“激发兴趣”的教育,与愉快教育、快乐教育等教学方法类似,这似乎是教育领域更多认同的教育方法。

(二)趣味教育的特点

从趣味教育的教育学定义出发,我们可以概括出其主要特点。第一,趣味教育更能引发学生心灵的愉悦。趣味教育具有快乐教育的意义,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乐观的环境、心情愉快,兴趣会油然而生。“趣味的获得依赖于感觉器官,如果感觉器官越敏感,我们接触的外界刺激越多,那么趣味则获得的越多。机缘越丰富,获得的趣味就越多越强烈。趣味不仅仅指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更是指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原则———乐观积极。”①第二,趣味教育符合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规律。更能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产生探求新知的愉悦,激发学习的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②第三,趣味教育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

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将兴趣转化为动机,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动力。“我们在日常教育实践中便不难发现,每次组织趣味游戏时,学生总是充满参与的积极性,且往往能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去探索、去尝试、去发展。

 

(三)趣味教育的价值

从教育领域趣味教育的本质出发,我们可以把趣味教育的独特价值概括为三点。第一,乐学价值。这应当是趣味教育的最大价值,它能构建出一种学生内心容易接受或喜爱的教育形式,让中小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做到快乐学习、愉快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其次,激发价值。趣味教育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自我创新能力,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再次,增效价值。北宋张载认为,“乐则可久”(《经学理窟·义理》),趣味教育也能巩固并强化教育的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获得知识的乐趣,既能加快知识、技能掌握的速度,又能提高掌握的程度,还能强化掌握的效度,保持学习的持久性,最终更容易使教学方案计划的教学效果“提质增效”。

二、以趣味教育的方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原理

关于如何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强调要“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①。《指导纲要》指出,要“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技艺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推陈出新”②。基于前文对趣味教育的认识,我们丰富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之时,就不能不注重趣味教育的引入。这里就以趣味教育方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原理进行探讨,可从必要性与可行性两方面来看。

(一)以趣味教育的方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这样的教育过程,必然伴随着艰辛和枯燥的体验,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方法,很容易使中小学生产生劳动和劳动教育是艰苦、累人、单调的,甚至是惩罚人的手段等不全面、不正确的认知,不利于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养成。以趣味教育方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具有突出的必要性,能发挥如下作用,使劳动教育产生正向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很早就将劳动兴趣与劳动教育结合在了一起,他以亲身实践经验雄辩地证明:劳动变为教育力量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劳动必须使智力兴趣和创造兴趣具有充实的内容,使学生对劳动“爱得入迷”。

首先,以趣味教育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更能引发学生心灵的愉悦。斯宾塞将快乐作为教育目标,认为引起学生内心愉悦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又是选择课业知识和评价教学成效的主要标准之一。①人类世界丰富多彩,劳动的世界丰富多彩,劳动的成果也丰富多彩。学生参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参与丰富多彩的劳动、享受丰富多彩的成果的过程,无论是种植、采摘、收割,还是家居清洁、收纳整理、家常烹饪、手工制作、垃圾分类清理等劳动形式,学生身处劳动现场、真实场景,如果我们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实践,并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就可能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体验到快乐和愉悦。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建立快乐感官与劳动体验的自然联系机制,逐步对劳动产生亲近感,增加劳动的兴趣,端正劳动的态度,掌握劳动的本领。其次,以趣味教育的方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毕竟还是孩子,能给他们带来满足的,首先还是有趣的活动。”②《意见》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劳动教育也有明确要求:“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③趣味教育的方法契合了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如果在劳动中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内容和设计,如小组比赛、竞技游戏、打卡积分、总结评价、留念分享、奖励先进等,就能让学生更积极、忘我地参与到劳动的过程当中,渐入佳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更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再次,以趣味教育的方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一项自己所喜爱的劳动,在这项劳动中作出突出的成绩,使他能够最充分地发挥个人的天赋才能,并为之带来精神创造的愉快,从而对劳动产生浓厚的兴趣。”④在感官吸引、心灵愉悦、心理接受的基础上,趣味教育就可能引发学生增强好奇心、求知欲,将愉悦转化为兴趣,将兴趣转化为动机,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甚至有可能使学生萌发出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未来的职业向往。这里,教师的教育引导非常关键,既可以通过一件劳动产品向学生讲解它的制作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参与制作的兴趣,并在制作过程中进行及时的引导和鼓励;还可以通过设置“擂台”规则,鼓励学生打擂,让劳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成为擂主,甚至获得相应的奖励,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最终老师要认真讲评,及时引导学生明白劳动为什么最光荣,我们为什么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二)以趣味教育的方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①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三位一体,构成了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内容的三大要素、三个重点。以趣味教育的方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可行性,可以从趣味教育对这三方面均能发挥作用来认识。首先,以趣味教育推进劳动教育能促进中小学生劳动精神面貌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②。“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和“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精神面貌的全面概括、明确定位。苏霍姆林斯基在讲到要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时曾指出,“有各种各样的诱因可以使劳动具有吸引力。例如,由于实现了自己的某种设想而享受到满足感;对某种明显的物质结果抱着期望;意识到自己对集体完成了某种义务;感到自己有完成某种必不可少的劳动的责任;希望对劳动过程做出某种革新,等等”③。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劳动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奉献劳动的品质,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其次,以趣味教育推进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能促进劳动价值观念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青少年应当怎样对待劳动、参与劳动时多次提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要求,这也是新时代整个社会都要弘扬的劳动价值观念。在推进中小学生树立辛勤劳动的观念方面,趣味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完整体验劳动过程艰辛与劳动成果丰硕的全流程,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的基础上,理解“幸福不会从天降”、“我的快乐我创造”;理解收获需要辛勤劳动来支撑,通过辛勤劳动不但可以积累丰富的劳动经验,还能创造丰富的劳动成果、体现崇高的劳动价值,让学生明白只有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才能有所收获。在推进中小学生树立诚实劳动的观念方面,趣味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赛、打卡、总结、分享等形式,更加懂得好的成果、名次、成绩都是一步步踏踏实实努力得来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投机取巧或偷懒,从而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①。在推进中小学生树立创造性劳动的观念方面,《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技艺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推陈出新”②。创造性劳动是人们在学习和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基础上,充分调动智力与体力,发现与开辟事物之间新的联系而产生新的知识成果的劳动实践。趣味教育是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乃至创造欲,激发学生稳定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教育,因而更容易增强学生劳动中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激情、释放创造潜能,使学生将劳动与创造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心灵中埋下“劳动光荣、创造伟大”信念的种子再次,以趣味教育推进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能促进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中小学劳动教育不应当只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与劳动价值观念,还应当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水平,在解决学生“不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问题的同时,着力解决学生“不会劳动”的问题。劳动技能水平在中小学阶段的主要要求,是要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掌握必要的技能、熟悉基本的手艺、能用常用的劳动工具,等等。例如,有的学校创建了农场、建立了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学习除草、灌溉、种苗、收获等技能,指导学生如何播种、施肥,如何正确使用锄头、镰刀等劳动工具,帮助学生掌握农耕文化和农业技能;有的学校开设了售货员体验、水电路安装、家电维修、垃圾分类等课程,使学生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劳动达人”。这些课程中充满“引发趣味”、“激发兴趣”的教育元素,经过充分挖掘并纳入教学之中,就能增强学生劳动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在体验劳动乐趣的同时,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心理学家认为,让孩子爱上某件事情的方法是让孩子体验到从事某件事情的极致快乐。”

三、以趣味教育的方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策略建构

在明确了以趣味教育方法能够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认识论之后,就需要解决以趣味教育方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方法论的问题———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②。这里从以趣味教育方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安排、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效果评价四个环节进行阐述。

(一)以趣味教育方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安排

在乐学价值方面,找寻能够引发中小学生感官愉悦、快乐的内容。创设趣味情境,打造趣味课堂,使学生在享受到学习乐趣的基础上,做到快乐学习、愉快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例如,指导中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基本的烹饪知识,制作花灯、中国结、团扇,学会钉纽扣、洗红领巾,品尝或欣赏劳动成果,都有不少能引发学生感官愉悦、产生良好劳动体验的内容。在激发价值方面,凸显劳动教育中具有实用性、新颖性的内容。让学生由衷产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好奇心、冲动和完成的欲望,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调动内在的劳动热情和劳动自主性、创造性,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在帕甫雷什中学的劳动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有一种与劳动兴趣相联的需求:总希望自己在劳动中是一个思考者、探索者和研究者。因此必须把研究的意图灌输到他们的心里,从而燃起他们求知欲的火花。否则,一切劳动都会显得单调乏味和令人厌烦。①在增效价值方面,挖掘能够巩固并强化教育效果的内容。例如,激发学生对劳动成果的期望,对集体完成某项劳动任务带来的自豪感,强化个人在劳动分工中的重要责任,引导学生体验劳动成果带来的满足感,以及引发学生对劳动形式、工具的创新等。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程度、效度等方面有明显提升,使劳动教育效果“提质增效”。

(二)以趣味教育方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教学组织

课堂安排现场化。生活即劳动,劳动的课堂在大自然、在现实世界。所以劳动教育课堂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深入农村、田间、茶场、鱼塘、工厂,学生身处劳动现场、真实场景,激发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体验到劳动的无限趣味和无穷魅力。当然,现场化不是课堂安排的唯一方法,在中小学课堂里同样能进行有趣的劳动教育。教学设计多元化。劳动世界的丰富多彩,决定了劳动教育设计也要丰富多彩。例如,教师可以推进课堂讲授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整体化安排与菜单化选择相结合、“硬性指派”与“轮流坐庄”相结合、总体实施与自主申报相结合等方式。日本学校为学生提供100多页的打扫方法指南,详细说明工具名称、使用方法,以指导学生完成校园打扫工作。我国台湾三年级学生在用洗衣机洗衣服的项目上,教师给予“衣服分色、清洁剂的量、洗衣机的操控、晾衣服”等指导。都是教学设计多元化的好例子。教学实施团队化。劳动教育要体现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特点,同时,集体化、团队化的劳动教育也能有力提升劳动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强化集体意识、掌握分工协作方法、理解劳动中不同角色的责任和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推进劳动教育实现综合育人价值。例如,有老师在五年级下册“中国结鞭炮结”课程中,指导学生分组开展体验,学生先在小组里思考、讨论如何编鞭炮结,充分体现学生认知能力、设计思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编织过程中积极分工合作,很快完成了奥运环、猫头鹰、三叶草、稻草人等一幅幅完整的图案;在作品展示环节,每个学习小组都充满自豪感。最终学生不仅掌握了鞭炮结的编制窍门,也培养了与他人合作、交流、相处的能力。①指导教师多样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学生在少年和青年时期就跟热爱本行工作的人们经常相处。“我们应当在劳动单位中、在普通劳动者———工人和农民中间去寻找这样的人。应当使劳动对我们的学生来说也成为一种饶有兴味的、给人以巨大享受的事情。”“学生们与那些热爱劳动又善于鼓舞人心地谈论劳动的人们交往,会对孩子们产生巨大的影响。”②因此劳动教育的师资应当不限于专职教师,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快递小哥,各行各业的劳动能手,都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教师。有些学校在劳动教育探索中,还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空前高涨,教学效果很好。

(三)以趣味教育方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

角色体验法。以趣味教育方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很重要的一条是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劳动中的角色体验,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职业、岗位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以所学的知识解决职场问题,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游戏竞技法。事实证明,在欢快轻松的游戏和高强度的竞技中,青少年大脑获取、吸收、理解知识的能力能得到提高,联想力也更加丰富。所以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中增加游戏、竞技、“打擂”、打卡积分等环节,展示劳动技能和成果,能让学生获得快乐和满足。情感升华法。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情怀,也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中,充分运用“劳动”主题诗词比赛、朗读比赛、劳动歌曲音乐会,组织“劳动文化节”、“劳动教育月”、金秋丰收节等,展演劳动主题的影视、多媒体作品,都能使学生在美好的情感氛围中分享感悟,使劳动观念得到升华与巩固。试验探索法。苏霍姆林斯基在帕甫雷什中学的劳动教育,自始至终遵循着这一原则:把课外劳动小组办成一个生气勃勃的“研究小组”,并组织和引导学生探索许多研究项目。比如,用混合物制造土壤,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成分,增加氮和磷的含量;教师和学生一起培育含蛋白质更多的小麦……这些作法让学生成为研究者和发现者,体验到一种“权力感”或“主宰者之感”,从而对劳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提高了劳动教育的科学水平。①新时代劳动教育更加强调创造性劳动,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奇思妙想、查找创意技巧、进行工具改良,乃至尝试自主设计、实践创业项目,等等,都能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

(四)以趣味教育方法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效果评价

现场评价。现场评价就是现场教育,劳动教育的现场评价,更具有突出的教育价值,不能草草收场。如在劳动成果的收获之时,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让大家了解到不同小组劳动成果的差异及其原因,欣赏劳动成果收获的喜悦和美感,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从事劳动的信心和自豪感,更加懂得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道理。奖惩评价。在现场评价的基础上,开展适当的奖励与惩罚也是很好的评价方式,是自我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环节。此时,被表扬者、被赞美者能体会到自己的成果在班级得到了认可,在身心愉悦的同时,也满足了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强化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被批评或被提醒者,则能感到自己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也得到了更强的自我教育。系统评价。采用趣味教育方法的根本目的仍在于推进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所需要的综合评价要求仍需采用。例如,要开展包括“劳动热情、劳动技术、合作情况、责任心、遵守劳动纪律、劳动成效”等维度的系统评分,计入劳动学时,认定劳动学分,计入劳动档案,等等。自我评价。劳动教育伴随着内心体验的过程,劳动评价中的自我评价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教学结束之后,及时写好劳动日记、周记、作文,记载劳动过程和劳动收获,通过微博、微信、视频分享劳动心得,反思自我劳动素养和技能的成长与进步。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从而使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得到内化和巩固。

四、以趣味教育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趣味教育的本质仍然在于教育,趣味价值、激发价值、增效价值等只是手段和方法层面的意义。因此,趣味教育方法的引入,“要防止劳动教育中的娱乐化、形式化、惩戒化等问题,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喜悦,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①。为此,要注意四个问题。首先,要克服娱乐化倾向。趣味教育应当服务于劳动教育,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不能为了有趣而有趣。过分强调趣味性会让劳动教育变成一场游戏,无法实现教育的作用。例如,一些中小学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打卡”、“闯关”、“晒图”等形式,把劳动简单地作为娱乐、放松的形式,当作休闲观光,甚至与春游、秋游没有区分开来,未能引导学生理解劳动过程的艰辛、劳动之后产生的愉快体验更有价值,也远离了对劳动、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及劳动者的敬畏。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所谓愉快教育,并非嬉嬉耍耍,轻松快乐,毫无压力,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克服一个个困难,取得一个个胜利,获得一次次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压力变为动力,达到自觉地刻苦学习的目的。”②檀传宝教授指出:“一些学校劳动教育当作了学生在学习之余的放松活动,这就使劳动教育变得走马观花,多了观光的轻佻,少了教育的厚重。”“愉悦的感觉只是在劳动当中的附带体验,和那种以感受愉悦为目的的娱乐活动,完全不一样。所以,劳动教育中的愉悦与严肃对待劳动是一回事。教育者要把劳动看成是一件神圣,至少是重要的事情。”③总之,劳动教育要按照《指导纲要》的要求,“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要把学生浅层次的感官刺激,升华为深层次的心灵愉悦;要让学生逐步理解学习生活中苦与乐、付出与得到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其次,要注重实效。以趣味教育推进劳动教育,归根到底是要达到劳动教育的效果。《意见》要求:“劳动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①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了趣味教育的趣味性,重趣味而不重意义,重过程而不重结果,使得劳动教育的过程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流于形式,花费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精力,却没有解决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问题,没有纠正学生错误的劳动观念,没有提升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就很容易出现有劳动无教育、有趣味无教育的现象,趣味教育的趣味价值、激发价值、增效价值也很难体现出来,应当予以克服和纠正。

 

再次,要根据不同年级、学段开展。《意见》和《指导纲要》均对针对中小学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各有侧重、循序渐进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引入趣味教育的方法同样如此,要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在趣味教育的形式、手段上有所不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儿童的生活经验越少,体力越有限,这种设想中的纯粹孩子气的、带游戏性的因素就应当越多,劳动的结果也要尽可能地直观化、物质化,可以看得见、摸得着”②。例如,一般地,年级越低,趣味性要越强,难度要越低;年

级越高,就可以逐步降低趣味性、增加难度、加大教育引导的比重。如低年级要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凸显劳动教育中的趣味性,高年级要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凸显劳动教育中的趣味性;在“身心参与、手脑并用”方面,也应是随着年级逐渐增高,在“身”“手”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心”“脑”的比重。这样引入的趣味教育,就更容易产生实效。最后,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意见》和《指导纲要》均有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劳动教育的要求。在引入趣味教育方法推进劳动教育时,同样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不必照抄照搬别的地区、别的学校的做法,也不能搞“一刀切”以趣味教育的方法推进劳动教育,最重要的是挖掘劳动中本来存在的趣味性,依据各自的条件和特色,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劳动课程,充分发掘并展现其中的趣味“元素”,使劳动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总之,趣味教育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教育方法,以趣味教育推进劳动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观念、劳动技能水平,使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让中小学劳动教育产生事半功倍、“提质增效”等效果。同时还要规避推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克服娱乐化,提升实效性,根据不同年级、学段开展,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这样能更有力地推动劳动教育目的的实现,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宝生:《落实落实再落实: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9年1月30日。

2顾明远:《愉快教育和刻苦学习》,《新教师》2018年第1期。

3弓立新:《如何认识与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少年儿童研

究》2019年第3期。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