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论文范文 > 日语论文

谈日本文学中的“以悲为美”

996论文网日期:2022-06-25 14:18:32点击:464

摘要:在阅读日本文学作品时无论是日本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日本文学具有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其中以悲为美的日本文学思想尤为典型几乎贯穿于日本文学发展的始终以悲为美这一文学特征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这一特征也逐渐渗透到日本的文学作品中本文针对日本文学中的以悲为美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从不同角度对其文学作品中的悲剧色彩进行解读分析这一文学理念形成的原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学更好地促进中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日本文学以悲为美文化内涵

“以悲为美”这一概念已经深刻贯穿于日本文学、诗学和美学等领域,如果不能深入领悟这一重要概念,就无法把握好日本文学的深刻精髓,不能正确理解在各类日本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

特色,想要对日本文学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就必须清楚“以悲为美”的重要概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悲为美”,顾名思义,就是在悲戚荒凉的状态下有感而发的悲伤、忧郁、感伤之美,如《源氏物语》就充分体现了“以悲为美”的日本文学特点。“以悲为美”的文学特点是日本文学中将表象与情感交相融合的典型特点,已经构成了日本文学观念中的核心思想,非常值得深入地解析与研究。

文化内涵与特点

(一)“以悲为美”的基本概念

“以悲为美”在日本文学发展史上流传已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思想理念。如今,日本文学

界针对“以悲为美”这一文学思想的研究与讨论长盛不衰,很多日本文学家会根据自身对这一思想理念的不同理解延伸出来不同的解释,总有新的观念与思想迸发出来,而每一种理解都具有各自独立的特点。“以悲为美”中的“悲”其实有很多不同的表达,可以被赋予多种多样的情感要素,比如:凄美、悲恸、怜悯、动容等等。

(二)“以悲为美”的文化内涵

虽然在日本文学发展历程中,“以悲为美”的文学概念也由来已久,但最早是在江户时代正式提

出的,在早期文学作品中,主要涵盖的是以“悲哀”为主要情感的内容,在不断的发展变革中,逐渐延展出了更多的内涵,日本著名的文学研究学者叶渭渠认为,从狭义角度来看,这一文学概念可以指的是悲哀之美,但从更加广义的角度来看,又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中体现出高于悲哀情绪的情感共鸣。很多对日本文学内涵不甚了解的读者会将“以悲为美”的思想直观地理解为“悲哀”,但这一理解明显是很片面的。比如,在《源氏物语》一书中,当看到美丽的景物时,会由内而外地发出感叹,而这种感叹是一种愉悦的感叹。无论是面对物还是面对人,感叹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触动,这也正是“以悲为美”这一思想概念的延伸理解。

(三)“以悲为美”的基本特征

日本文学发展至今,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以悲为美”文化内涵,基本上具备几

个共通点。首先,“以悲为美”是作者面对客观事物时的一种主观情感的表达,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内心共鸣;其次,“以悲为美”中所引发的情感共鸣不仅仅可以针对客观事物,也可以针对人物与情感等,“以悲为美”是不局限于一定事物的情感形式;第三,“以悲为美”是对世间万物情感的一次抒发,将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

以悲为美是如何形成的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日本自身独特的外部环境对文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

“以悲为美”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日本的地域容貌是相对狭窄的岛国,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地理景观,如雪山、峡谷、瀑布、山涧等等。也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日本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灾害,如火山、地震、海啸等等。人们对美丽稍纵即逝的现实早已习以为常,所以日本文学的创作者认为美丽的事物都存在着不稳定因素,这也造就了他们的文化基因中的悲剧意识。

(二)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个时期是

奈良时期和平安时期。由于在那段时期,日本与中国隋唐王朝的交往比较密切,频繁互派使臣交流。

中国文学自《诗经》开始,就已经逐渐形成了以“伤春悲秋”为主的文学审美,在中国与日本的交往过程中,这一文学审美和观念逐渐传入到日本,并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各种中国古代诗歌都是以自然景观触发哀伤情绪的一种表达。从日本文学作品《源氏物语》中就不难看出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深刻影响。

(三)佛学思想的影响

在日本文学发展形成的过程中,禅是日本文化最重要的基石,有很多文学作品都追求着“闲寂”“幽玄”的精神内涵。而禅的思想核心就是在远离物质文明空虚中寻觅到淡淡的哀伤。禅宗的基本思想中包含了对万事万物来去匆匆的悲伤,从悲观的人生态度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初心。日本文学逐渐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以悲为美”的文学思想概念。并从“物哀”的基础上逐渐升华,发展到《源氏物语》时,文学情感的表达已经从直抒主观胸臆到将情感与事物融为一体的境界。

以悲为美的深刻影响

(一)对日本文学与社会的影响

日本文学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就是“哀伤”,这一情感自《源氏物语》开始,就已经为日本文学开启了“以悲为美”的文学时代大门。在未来的日本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小说还是其他文学形式,都带有一种淡淡的悲伤情感,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作品,逐渐流传下来,这些文学作品在日本民众中流传开来,也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民族意识。后期的很多文学大家,如川端康成、村上春树等等,他们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带有孤独、凄寂的情愫,这与日本文学的文学思想一脉相承。日本人的感情世界和生活方式是其民族意识的一种外在体现,在这一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日本人有时会做出一些壮烈的行为,比如一些文学作家在鼎盛时期就做出了激流勇退的行为等等。

(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日本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中国文学的深刻影响,但同时,中国文学的发展也在不同时期受到了日

本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时期,很多中国的优秀作家都曾在日本留学。如我国著名作家郁达夫就曾在日本旅居近十年,深受日本文学风格的影响,其代表作品《故都的秋》等作品都饱含伤感情愫和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正是“以悲为美”文学风格的体现。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也时常流露出与中国文学迥然不同的“伤春悲秋”的风格,也是在日本文学思想的浸润下逐渐形成的特点。

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思想的发展变革,与历史发展阶段中反映出来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具有紧密的关

系,日本文学中“以悲为美”的文学思想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对这一文学思想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日本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发展脉络。究其来源,这一思想特征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并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这一审美思想的形成对于日本文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已深入到日本人的思想行为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还与佛学思想产生了结合,逐渐形成了典型的日本文学创作风格。理解了“以悲为美”这一文学思想的来源和基础,对于更加深刻地了解日本文化、社会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尔雅.文学史的译介模式与内生模式——中国的日本文学史译介及对日本文学史的建构[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02):64-71.

[2]袁宏泽.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日本文学理念“物哀”试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8(07):217-218.

[3]郭尔雅.“发想方式”论与日本近代文学特性的发现——伊藤整日本近代文学史观论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21(04):23-29.

[4]常晓霞.“以悲为美”的日本文学[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2):429-430.

[5]林敏,杜红.传统与西化视域下的工匠书写——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传统工匠形象构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100-108.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