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论文范文 > 日语论文

佛教的无常观与日本文学

996论文网日期:2022-08-18 10:43:55点击:600

摘要:佛教于6世纪经由朝鲜半岛国家之一的百济传入日本。佛教文化自传入日本后即受到包括皇族在内的各个阶层的欢迎,融入日本人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之中,其基本理念“无常观”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感叹世事无常是日本文学永恒的主题。本文对日本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所蘊含的无常观思想略作论述。

关键词:无常观;古代文学;平安文学;中世文学;近世文学;近现代文学

众所周知,日本人生活在一-个地理结构特殊,地震、火山、台风、海啸等突发性灾变频繁发作的国家。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中成长的日本人,比起相信逻辑,更相信感知,比起相信恒久不变,更相信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万物流转、诸行无常的思想广泛渗透到日本民众的精神生活并贯穿日本文学始终s对于日本人来说,“无常”-方面是指佛教中用来表述世间万物生生灭灭变化无常之意,另一方面是表示人生虚幻渺茫的常用语。这种思想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是一种浅唱低吟、含而不露、感叹世间万物变化无常的感伤风格。

 

一、古代文学

 

提到古代日本文学,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古事记》《日本书纪》和(万叶集》了。尽管迄今为止,众学者-致认为 日本文学作品中最早表现无常观的是《万叶集》,但在谈及日本人的时间意识时,日本学者丸山真男认为:“日本古代神话中表现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神话中的‘现在’,并不是在有始有终的历史时间的整体结构中占有位置,而是“现在’无止境的相继而起,自成时间的整体,那里没有历史时间的整体结构。对于日本人,所谓历史就是“继续继连地逐渐形成’的东西,也就是无数偶然性的连续。”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早在日本古代神话中便蕴含了日本人对于时间观认识的最原始的无常思想。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的第19卷咏道:“天地7)遠盏始内上世07(法常無盏屯o)" (远从天地始.世间即无常),抒发了对世间无常的感叹.被认为是日本最早咏叹无常的诗句。此外,被称为歌圣的万叶歌人柿本人麻呂在其所作的诗歌中也尽情抒发了作者对于无常观的感受。乘浪d)志賀o唐崎幸〈高礼上大宫 人船待方加权刀(志贺唐崎,如昔幸存。宫人之舟,久待不来临。)"樂浪d)志賀0)大打尤 淀屯上毛昔d人仁末九气逢过妙中气(志贺海湾,水纵回环。昔日之人,岂能再相见。)这两首歌是附于《过旧都近江柿本朝臣人麻吕所作歌》后的两首反歌。近江大津皇宫在壬申之乱中被烧毁。柿本人麻吕经过之时放眼望去,只见湖光山色,春晖耀眼,而天智天皇- -手创造的辉煌的宫殿却已成--片废墟,断壁残垣.难寻昔日的踪影。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感叹时光消逝、世事无常。

二、平安文学

平安时期的文学取得了极大的艺术成就。诗歌、散文、物语等各种形态的文学作品杰作频出。可以说,平安时期的文学是日本文学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佛教信仰还没有世俗化、大众化,是贵族阶层的主流信仰.而平安文学又是贵族色彩强烈的文学。因此,整个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那种形式,都贯穿着佛教的无常观。平安时代的日记文学《蜻蛉日记》,充分体现了无常观的思想。《蜻蛉日记》又名《蜉蝣日记》,作者是一-名叫做藤原道纲母的女性。整个作品中充满了嫁给贵族为妻的女性的不安、失望,作品无处不在愁叹人生无常。日记中的一句原文说道“李活毛di加咬兰在思人生南百加李兰加0心方重百加书了.0日記上以小心l。”(痛感人世虚幻,遂以难辨生死的蜉蝣之日记为名)由此可见,这部作品就连书名也体现了深切的无常之感。

 

平安朝物语文学的顶峰《源氏物语》,更是一部处处渗透着浓厚无常观的作品。光源氏是- -位光彩照人的皇子,身份尊贵荣耀,可从出生起即笼罩着哀愁的气氛。一生下来便遭丧母之痛,没有外戚的有力支持,父皇为保其命将他降为臣籍。这变幻莫测的人生预示着源氏一生的悲剧命运。他曾被流放须磨经历无数天灾人祸,备感世情冷暖。之后重返京城,荣耀- -时。可是到最后,正夫人女三宫的背叛、紫夫人的离世,无一不让他体会到人生的无常。文章中这样写道:“源氏对她们说: 我此生所喜荣华富贵他人无法可比。谁料所遭恶运却胜于他人。想是佛菩萨要我感悟人生无常,世事多艰之理,故赐我此命吧。”"日本学者曾指出:“整篇《源氏物语》,概而言之,描述了人生虚幻渺茫,及无人能与这种虚幻无常的命运相抗衡之意。认为源氏物语的主题就是宿命和无常。”此外,平安时期由弘法大师所创作的《乃体》也阐述了古代日本人对于无常的理解。

色土句八上散)妇石苍我力世誰号 常夺的电

 

有為d奧山今日越之乙浅盏 夢見匕醉乙兄.廿“刚绽放的美丽花儿顷刻间便凋谢了.人的一生也并非- - 成不变,跋涉无常的人生坎坷路,似梦似醉世事不可预知。”

 

这首歌中的“无常”,是叹息世事的推移变化之快,人生如花期般短暂,咏叹岁月不饶人的佛教思想,歌中的“无常”有很浓的宗教意味。

 

三、中世文学

 

1192年镰仓幕府成立,1603年江户幕府成立的大约400年的时间被称为中世。中世是- - 个政治激变、社会动荡、战争连绵的时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末法” 思想渐渐深人人心,出家遁世等风潮逐渐盛行。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无常观绽放了更加华美绚丽的文艺之花。中世的无常观文学主要表现在草庵文学(僧侣文学)、没落的贵族文学、武士文学(军记物语)和纪行作品上。作为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军记物语《平家物语》、鸭长明的随笔《方丈记》和兼好法师的《 徒然草》。《平家物语》成书于1220年前后,主要描述的是平氏一族从极盛到灭亡的故事。作为日本全国的统治者,平家一族直到昨天还是显赫至极,- -朝没落便荣光不复当年。全篇充满了对“无常世界"的感慨,传达了人生成败皆有命的理念。《平家物语》开篇便写道:

 

祗园精舍钟声响

 

诉说世事本无常

 

娑罗双树花失色

 

盛者转衰如沧桑

 

骄奢淫逸不长久恰如春夜梦一场强梁霸道终覆灭好似风中尘:土扬"

 

这首卷头偈语的哀吟.完全出自佛教对现世厌离的无常观。作者站在这种无常观上,对平家灭亡的命运发出了沉重的咏叹。

 

《方丈记》是镰仓初期鸭长明的随笔集,以佛教的无常观为基调,列举了各种事例以阐述人生之变幻无常。全书以下面这段文字拉开了序幕。必<0)流扎绝之扎l下,l加电,已上o水汇方的才。上比办汇浮3:九加九过。加一消之。加一结ut,久l<上七末1)九石例夺儿。世0)中汇南百。人上栖上,末九加〈办二上l(河川里流水不断,但已非原来的水。于水中漂浮着泡沫,时而消散时而集结,不会恒久不变。世间的人及归宿,宛如这流水和泡沫。)

 

鸭长明用流水来比喻人世的无常,书的前半部分记述了四十多年来自己亲身体验、目睹的大自然灾害及社会动荡的种种惨状。亲眼目睹了这些惨状的鸭长明,感慨人世的无常,并深刻意识到没有事物是恒久不变的,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吉田兼好的名作《徒然草》,由対人生百事迸行思考的随篭及見開等243段杓成,也崇尚无常的変化.是其核心思想。在《徒然草》中.无常規像- -束奇昇的光.照耀着兼好法師所描述的万事万物。中写道:

 

·老·病·死の移り来る事、又これに過ぎたり。四季はなほ定まれるついであり。死期はついでを待たず。死は前よりしも来らず.かねて後に迫れり。人皆死ある事を知りて、待つこと,しかも急ならざるに,覚えずして来る。沖の干潟遥かなれども,磯より潮の満つるが如し。(人的生老病死的推移,其迅速甚辻于自然界。四季変化有吋序,人之死期却不可待之。死不会从前面而上,而是不覚同从后面逼来。人皆知終有- -,又不急于待死,而死却不意而至。犹如潮退后露出的沙洲,潮涨就迅即被湮没了。)

 

与鸭长明相比,吉田兼好对无常的感叹更胜一筹。尽管他对现实生活也感到不满,但他没有鸭长明的那种厌世之情,而是以一种矛盾、乐观、豁达的心情来看待世界的。

 

四、近世文学

 

进人江户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町人阶级(市民阶层)作为社会的主体逐渐成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者。适应他们的审美要求的町人文学应运而生。在这些作品中,寻求并非无常的现世意识,适应了町人的享乐思想。无论是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中表现的浮生意识和现实无常观,还是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剧本所发扬的传统的咏叹无常的美学风格.这两者都是以美的向度面对人生,而对一切事物都维护所谓心灵隔阂,这就是日本人的诸行无常的人生观井原西鹤创作的浮世草子其内容无论是“好色物”,还是“町人物”,所反映的基本上是町人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好色物”的名作《好色- -代男》、《好色五人女》等,虽然其描写的内容表明当时的爱与性、情与欲的分野并不十分清晰,但是却反映出深深浸润于当时日本国民心中的人生无常的佛教观念。在“町人物”的代表作《日本永代藏》中,开篇即写道:“人之寿命, 看起来长久,也许翌难待;想起来虽短暂,抑或今朝可保。所以有人说:‘天地乃万物逆旅,光阴为百代过客.浮世如梦。’”西鹤这种悲观主义和宿命论的观点,只能从佛教中寻找渊源。近松的净琉璃剧本成就最大的是--系列以町人生活为核心的爱情悲剧“心中物”( 即情死剧),代表作有《曾根崎心中》和《心中天网岛》等。它们反映了町人社会下层的人物,如小商人、妓女、店伙计等,由于佛教的无常观助长了他们隐忍,顺从的自由性格,因而在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幸福,维护人格尊严时,在求生不能或成人之美、发扬美德时,往往以男女双双情死的方式,以求得人生的解脱。情死虽是他们显示人生价值的一-种手段,但其中也不乏佛教思想对他们心灵的慰藉。如《曾根崎心中)结尾处的感天动地、搅心扰肺的一段唱辞 :“尘世恋恋唯舍,今宵惜别情长。去情死,犹如无常原野路上霜,步步临迫灭亡,梦中之梦才凄凉。天将晓,钟声断肠;数罢六响剩-响,听罢第七响,今生便埋葬。寂灭为乐,钟声飘扬。”日本籍英国作家小泉八云曾深刻地指出:“这 个以死来达到结合的想法是比释迦还古老得多的信念.但它在现代从佛教多少借用了一种特殊的心醉神迷的色彩,一种神秘的光焰。这些情死剧的主人公虽然从未想到过进入涅柴,但他们和当时的一般人- ,深受佛教的影响,认为幸福不能持久,青春也无法常驻。生命时刻处在生死搏斗之中,幸福稍纵即逝,不幸也随时会被时间的波涛冲刷得无形无踪。

 

五、近现代文学

 

日本进人现代社会.佛教虽然失去了往的光彩,但其无常观的神髓由于早已和日本传统的美学追求融为- -体,因此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底蕴,蕴含在不同作家的作品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曾表示:“我是在强烈的佛教气氛下成长的”,“那古老的佛法的儿歌和我的心也是相通的。”川端在作品中常将佛教的生死无常、转回转生的信条融铸其中。在《雪国》的男主人公岛村的感觉中,驹子肉体的现实的美,一旦感受到就“如同一场幻梦”,而叶子精神的、非现实的美,则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而虚幻亦即沟通了解脱。在小说《睡美人》中,主人公江口老人认为“那睡美人也可以说是一种佛的化身”,和秘佛睡觉,能使“自已也将有那种永眠不起的想法”,最后伴随着睡美人- -起从现实世界上消失,以实现川端的死即美的美学理想。佛所表现出来的虚无、色空观念在作者心目中成为了日本古典美的象征。这种悲观失望的审美情趣和玄虚的心理,表现出面对青春和美,一个自惭形秽的老人对人生虚幻无常的叹惋。总而言之,佛教的无常观思想对日本人影响深远,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有着全面而真实的表达。基于因缘说的无常观是佛理之根本,并通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的三法印的范畴表现出来,日本人将一切行为都不可能永远存在的所谓诸行无常的无常观,从佛理层面剥离开来,并衍生为一种具有本特色的审美意识,贯穿在本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

 

参考文献:

 

[]佐野保太郎.注解万叶集[m].藤井书店.2004:72.

[2]佐野保太郎,注解万叶集[m].藤井书店.2004:72.

[3]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84.

[4]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69.

[5]无名氏.平家物语[m].周作人.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