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论文范文 > 日语论文

《雪国》自然景物中渗透出的美意识

996论文网日期:2020-11-03 15:24:11点击:616

摘要《雪国》是体现川端康成美意识的集大成之作。以《雪国》对自然景物描写为切入点,分析了川端康成美意识在其中的具体体现。 从夜色、虚幻景物、昆虫三个角度探讨川端康成作品中特有的带有隐忧、虚幻、绝望甚至死亡色彩的美意识,文章认为这种意识的形成与作者早年生活背景息息相关,而深入影响至文学作品中。 打开《雪国》扉页,便是“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极其简单的几个字,让人有如同穿过时间隧道之感,由眼前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转入一个纯净的雪的国度。著名学者奥野健男也提到过,川端文学世界总是清洁和透明的。细读全文,整个故事无论结构或是情节确是简单明了,但是川端康成渗入《雪国》之中的美意识是否是那样的“清洁而透明”呢?笔者将深入《雪国》当中,通过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分析对川端康成的美意识主要想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夜色在雪国,岛村的眼中,“山沟天黑得早,黄昏已经冷瑟瑟地降临了。暮色苍茫,从那还在夕晖晚照下覆盖着皑皑白雪的远方群山那边,悄悄地迅速迫近了”,仅仅几笔勾勒,便能在脑中浮现出一幅冬夜图景。但仔细一看,这幅图景展示时却悄悄带出一份不安。而在岛村离开雪国时,风景似乎瞬间发生了变化———“沿着河流行驶不多久,来到了辽阔的原野,山巅好像精工的雕刻,从那里浮现出一道柔和的斜线……月色虽已渐渐淡去,但余韵无穷,并不使人产生冬夜寒峭的感觉”,一切变得柔美而温和,原先渗透文间的那份不安似乎倏地抽开了。同样的夜色,仅因为场景转换就散发出不同美感。川端康成的笔触并不是简单地对夜色进行描绘,而是通过这种描绘展现出他的美意识中带有忧虑色彩的一个方面。二、虚幻景物关于虚幻景物,让笔者印象极为深刻的就是文章对于银河的描写。银河本为实物,“茫茫的银河悬在眼前,仿佛要以它那赤裸裸的身体拥抱夜色苍茫的大地……缀满银河的星辰,耀光点点,清晰可见,连一朵朵光亮的云彩,看起来也像粒粒银砂子,明澈极了。”“犹如一条大光带的银河,使人觉得好像浸泡着岛村的身体,漂漂浮浮,然后伫立在天涯海角上。这虽是一种冷冽的孤寂,但也给人以某种神奇的媚惑之感”,在这一刻,依托之情更为明显,甚至已将自己全然沉浸在银河之中,更重要的是,作者给银河一种拟人化的渲染,让银河带上了一种妩媚之感。而这种原本是欣赏女子时产生的感觉加入到了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中,凸现出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依靠转而向虚无依托的一种心理。尤其在火场当中,“黑烟冲上银河,相反地,银河倏然倾泻下来。喷射在屋顶以外的水柱,摇摇曳曳,变成了朦朦的水雾,也映着银河的亮光”,让人感觉在叶子那突然的死亡都没有挡住岛村的那份孤独,岛村就这样沉浸在对银河之中。银河这一自然景物,在作者如同书画家的笔下,除了透射出自然之美外,更加反映出主人公看似多情实则空虚孤独的内心世界。在作者笔下,实物仿佛一块琉璃被精心打磨绽放出炫目光彩,展现出虚幻之美。琉璃如此脆弱随手一掷便会摔个粉碎,但偏偏又能在粉身碎骨的一瞬,拼尽全力散发出毁灭之美。三、昆虫一提到飞蛾,很容易就会联想到一个成语———飞蛾扑火,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冲动,宁愿最后灰飞烟灭也要追求瞬间绚烂的美丽。但奇怪的是,在《雪国》当中,川端康成并未执着此点,更多的是将视线放在了另外一点上。接下来通过几个例子看一下具体情况。“窗户依然张挂着夏天防虫的纱窗。还有一只飞蛾,好像贴在纱窗上,静静地一动也不动,伸出了它那像小羽毛似的黄褐色的触角。但翅膀是透明的淡绿色…这一点淡绿反而给人一种死的感觉。只有前后翅膀重叠的部分是深绿色。”看到这里,就不由感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悲伤。原本停在纱窗上的淡绿色飞蛾,被作者渲染上了一种死的色彩,一种绝望的美丽。这种在生之中蕴含着死的可能的描写手法,比直接描写死亡更能震撼人心。在文中接下来作者加入了对秋凉以后昆虫的死亡的一段描写。“随着秋凉,每天都有昆虫在他家里的铺席上死去。硬翅的昆虫,一翻过身就再也飞不起来。蜜蜂还可以爬爬跌跌一番,再倒下才爬不起来。……有些飞蛾,看起来老贴在纱窗上,其实是已经死掉了。有的像枯叶似地飘散,也有的打墙壁上落下来。”避开了对昆虫生机勃勃的展现,而是将目光放在死亡之上。在作者的眼中,它们的死亡并不凄凉,而是透露出一种向另一境界升华的感觉。从夜色中透出的不安使得不安中的夜色别有一番寂静柔美的气质———隐忧之美;缀满星辰的银河由心之依托而归于倾泻,镜中美人虽妖娆却也抵不过死亡,一切就这样从存在到消亡———虚幻及毁灭之美;昆虫逃不过自然规律走向死亡,但殊不知它仅是脱离今生躯壳奔赴来世,因而那死亡的躯壳反而显得更加美丽———死亡之美。如前文所述,可以看出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表现的并不是一种“洁净和透明的”美意识,而是在寻求另一种美丽———一种绝望、毁灭、死亡、孤独的美丽。为什么作者会有如此描写,为什么会着重于这样一种美丽?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川端康成幼年时代的经历。在他年幼时父母去世,由此,他不得不搬去和祖父母同住,但没几年,祖母和寄住别处的姐姐相继离世。此后他与祖父相依为命,但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祖父也撒手人寰,川端康成开始了他的孤儿生活历程。通过与祖父最后一段相处,他用一种冷冽和透彻的视角,用一种异于同龄人的成熟写下了《十六岁的日记》,这也使得他开始了自己在文学方面的探索过程。幼小的他经历了五位直系血统的亲人的死别,因而过早地就开始了面对人生旅途中的“死亡”。多次生离死别的惨痛经历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形成了他孤僻、伤感、自卑的性格,这一切对川端康成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雪国》当中,目及之处虽是一片银装素裹,却不显妖娆之气。夜色由渗透出不安到恢复平静,由于场景变化而使得夜色颇具神秘色彩,这显出了一份隐忧之美;银河由原本的依托而至最后的倾溃,原本以为会从一场无望的恋情中退出而展开另一段美丽的开始,但没想到却是一无所得,从中透出一份毁灭之美;带有绝望绿色的飞蛾、担心被黑暗吞噬的蜻蜓还有那些垂死挣扎或是已然死去的昆虫,从不同的角度现出一份绝望与死亡之美。 综述上文,可以从《雪国》当中看出川端康成蕴含其中的美意识。而关于这种美意识对川端康成各个时期作品的影响在接下来的论文中会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雪国.新潮社,1962-12-30 .[2]丸谷才一.日本文学史早わかり.講談社,1978-4-20. [3]住谷一彦.日本の意識思想における人間の研究.岩波 店,1994-7-15 .[4]叶渭渠.唐乐梅译.川端康成文集·雪国·古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