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论文写作 > 旅游管理

生态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设计

996论文网日期:2022-07-17 10:30:51点击:395

摘要:以生态旅游为切入点,通过前期全面而又有效的调研,分析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生态、人文、技术耦合式发展的思路,研究如何通过重塑植物生境、水景提升、地域文化内生式发展、技术助力等完成乡村景观的更新,实现旅游功能在乡村景观中的表达,以此改善乡村景观,提升乡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产业效益,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生态旅游;乡村景观设计;生态;人文;技术

2021年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1]中明确提出要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发展乡村旅游填补了城市居民的闲暇时光,丰富了居民单一乏味的生活方式,同时为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而助力相比传统的乡村旅游理念,当今的乡村旅游集观光休闲度假康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向多样化融合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能把握人们对于美好旅游生活的需要,创造美丽乡村生活空间,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对某一地域的认知度

1乡村景观的现状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为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使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缩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构架城乡之间沟通的桥梁,但如果乡村景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不和谐,如旅游中所传达的生态旅游理念未能贯彻其中,未能保全生态优势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则会造成生态人文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冲突乡村缺乏特色文化名片”,难以激发起游客的兴趣,无法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所以,不以人为核心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是与旅游的本质和属性相违背的。

1.1生态旅游理念弱化

人们越来越青睐各式各样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便是一个选项在大规模开发与建设乡村旅游过

程中,应将生态理念贯穿其中,建造有足够承载力的旅游型乡村景观生态系统,其实质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注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也表明,在生态理念下的旅游景观需要借助一定范围的自然条件,证实了乡村是生态理念可附着的重要实体[2]生态理念下的旅游活动内容依赖于场地环境,应在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前提下,重点开发乡村旅游目前部分地区对生态所造成是破坏,主要是由于经营者对乡村旅游定位的错误,把乡村旅游看成是普通的观光游览,忽视其固有的风貌特征,大兴建造人工硬质景观,变更用地性质,这些做法未能妥善处理旅游导向型生态与景观规划的关系,导致原有的乡村生态系统修复功能消逝,扰乱了整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自然绿地景观斑块被割裂,破坏了乡村生态,是乡村生态优势退化的原因[3]对此,开发商必须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的精髓及该地区的乡村生态环境,结合本土实际情况,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在设计中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关系,才能实现乡村生态景观承载鲜活生命迹象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形式,实现生态环境促进旅游发展的局面

1. 2景观演替趋同化

特色就是生命已经成为旅游开发者应有的共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使中国的每一片土地有着不可替代性的独特资源,独特性异质性便是旅游者的追寻目标就开发商而言,发展旅游型乡村是为了能给游客带来不同于城市的特色生活空间,因此,打造有别于城市绿化空间的乡村景观应是开发的重要方向但近年来,很多地方将本具特色的乡土设计改造成城市化的网红景点,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这种城市化的乡村景观使当地的旅游文化名片变得模糊所以,对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内在含义缺乏深刻理解,使发展目标不明确,造成所设计的景观内容无广博性无参与性无地域差异性,也就不能激发来乡村旅游的兴趣

1. 3与发展需求相悖

任何发展形式下的旅游乡村景观设计本质核心都在于人,应从人的第一需求出发,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文化景观的共生发展反观一些景观设计案例,刻意追求景观的形式主义,追求视觉效果的艺术化和抽象化,对设计对象所需空间场地功能不闻不问[5],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既未实现景观功能的合理布局,人的心理活动诉求得不到满足,又使传统景观与现在未来产生割裂,不利于生态文化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偏离了旅游属性

2旅游型乡村景观设计的研究策略

2.1生态策略

2.1.1塑造植物生境

斑块控制,即在乡村旅游建设中,应就原生态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段打造成中心景观地带[0],成为游客旅游休闲的核心区域。植物是组成原生态资源的关键元素,是协助生态保护与旅游型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们之所以会选择到乡村旅游,就是因为乡土植物能营造出有别于城市的乡野气息感、氛围感和归属感,使其感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风光,体验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的水乡生活。所以,应秉持生态旅游理念,在设计中对核心景观区域及辐射范围内的乡土植物进行现场勘探调查,应用加减法原则,运用创新的方法构建植物景观,旨在通过生态辐射,塑造乡村景观。

具体的做法包括:1)保护与开发现存植物,依据周边环境,搭配野趣式花镜;2)深人挖掘植物特色,融合其寓意,增加特色构筑物,建造适宜的观赏绿化带;3)以本土植物为基础,营造能与游客产生共鸣的植物景观带,传达当地的人文情怀;4)巧妙利用植物的季相景色,提升旅游途中的观赏效果。

2.1.2重视水景提升

乡村旅游下的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景观规划设计并不冲突。针对发展旅游产业下的乡村生态,应借助乡村景观天然的固有元素进行适当设计。在满足功能上,充分利用原有场地景观,尊重原有生态体系,兼顾旅客的良好体验感,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构。就乡村水系景观而言,乡村景观设计既要体现观赏性,又要提供给人们亲水性活动。目前乡村中的水景仅停留于走马观花的单--视觉体验中,缺少互动体验,造成场地与情感联络不够紧密。若能丰富原有审美元素,融人互动式体验,将会增加游客的印象,而场地的提升改造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具体做法包括:1)依水为景,增加情趣。依据不同水位,利用台阶形式种植原有地域的水生植物,实现水体的净化,烘托临水景观“野”的意境。增加互动式涌泉水景,引导游客体验,加深场地认知。2)借水而兴,经济共赢。融入经济价值,养育鲤鱼、鹅等,集观赏与饲养为一体,体现.景观的趣味性。2.2人文策略

2.2.1地城发展满足旅游需求

独特的地域风情占据了游客心中的首要地位,能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带来新奇的生活感受,从而成为其做出旅游决策的重要心理因素国,且可能成为固定的思维模式,一提到便能映现对应的景观形象(表1)。区别于城市“网红”的印象,独特的乡村地域风情不仅要能产生记忆深处的触动,还要能满足旅游者的求新、探索的欲望。1)在地域文化景观体验中得到五感共鸣的满足。表面视觉景观所带来的冲击远不能使游客从内心深入体验到地域特色,若立足于宏观的表达,以及细节化、差异性的分.析”,借助渗透式和浸入式,通过实体景观体现该地域的人文特征,则有利于旅游者通过欣赏乡村风光、参加民俗活动等唤起五感与场地的共鸣,实现文化与景色的交互、人心与地景的交流、旅游与乡村的交融。2)在探求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得到探本求源的满足。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化,使得长期在都市生活的人们缺少了对闾巷草野、粉墙黛瓦、鸡犬桑麻的理解,使其对乡村的衣食、建筑、民俗、农耕等有着可期可遇的探索,且将在乡村文化知识的探索中扩大视野,得到求知求新的满足。

2.2.2文化元素凸显旅游体验

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是乡村文化国,存在“有形”和“无形”两种方式,分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是人民生活风貌的体现,是文化的延续与认同。通过当地的风俗习惯、神话传说、具体形象等,展现着当地文化景观的独特性。无论对于物质还是非物质文化元素,设计人员要在满足地域文化表达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搜索、挖掘、提炼最具特色的文化,将其归纳应用于乡村景观中,实现人文景观层次上的提升。安徽神奇的牛形村落一宏村。风水师依照农业的社会图腾“牛”形进行规划设计,“牛”也意味着生活的平安喜乐。如表2所示,在规划中,雷岗山作为牛头,进村前的两棵古树作为牛角,月沼作为牛胃,南湖作为牛肚,曲折的水圳作为牛肠,居民居住的建筑作为牛身,四座古桥则作为牛角。.正是利用这些元素,才有了今天“中国画里的乡村”,这充分展现了具体化、地域化元素的实际应用。宏村因牛元素的应用而拥有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场地,拥有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旅游的本质属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条件,满足了游客的需求。

 

2.3技术策略

2.3.1数字技术支持下的乡村植物景观的营造

即使是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技术经验和阅历的设计师所设计的植物景观,建成后展现的季相效果和潜在的功能仍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传统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法将被新时态下的数字技术所打破,数字技术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将助力乡村传统旅游景区转向智慧化景区国,从而催发出新的乡村景观设计思路。不同的视觉效果会影响人群的心理状态。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植物景观营造可利用植物的色彩带给人们愉快、喜悦、兴奋、宁静等多种情感,可利用监测设备发现人们对不同饱和度、明度色彩的生理反应状况”,捕捉可利用的色彩,然后对乡村植物景观进行色彩的合理搭配。针对乡村耕作区,其周边的植物景观可采用红色(南天竺、鸡爪槭、红枫)、黄色(连翘、黄花杜鹃、金钟)等多种色彩艳丽的植物进行混合式搭配,呈现硕果累累、春华秋实的景象;针对乡村老年人活动场所,可采用绿色(狼尾草、八角金盘、竹)、白色(蓬藥、玉兰、葱莲)、紫色(紫薇、桔梗、紫花地丁)等色彩植物带给老年人以宁静、平和之感。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植物景观营造可利用植物来丰富场地空间,带给人们不同的空间体验感。借助数字技术分析不同植物各个生命周期展现的外貌形态,利用高度、冠幅、枝干疏密程度等进行组团配置,打造不同层次的透明度和遮挡关系,形成开敞、私密等空间形态,面向不同类型的人群,赋予场地不同的功能。生活中二维码应用广泛,数字化背景下的乡村植物景观建设也可利用二维码标识树种,以便直接、清楚的了解树种树龄、科属、生态习性、形态特征、应用价值等信息,为后期监测、管理提供便利,同时拓展乡村居民和游客的植物知识。

2.3.2数字技术支持下的乡土文化的传播

乡土文化资源具有脆弱性、稀缺性,特别是针对文化遗产[10],过度开发利用后的有效性、可利用性将大打折扣,这种摧毁式的开发将造成资源的不可持续性,富集智慧、共享、低碳等优点的数字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景象。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核心要素和乡土的“灵魂”,弘扬、传播优秀文化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首要问题。借助数字技术的渗人和推进,使文化的传播有了新的技术支持条件。ar本身具有先天的广告营销优势,能够吸引年轻人群参与富有画面感的视觉和互动体验川。文化可以旅游产品为载体,在外包装壳上附上二维码,便成了乡村文化宣传的使者。购买者扫描二维码,产品拥有的文化则会以语音的方式解读,配以图像展示,将原本抽象的乡村文化用视听兼备、方便快捷的方式传播出来,让文化“活”起来,赋予文化新的生命。除了ar技术传播之外,新兴、多元的数字媒体同样在利于文化传播。如可借助微电影、短视频、公众号、微博等,通过多个题材,从多个角度,以短小精炼的视频展示乡村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吸引和服务游客。

3小结

相比一般形式下的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生态环境修复、传统文化传播、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兴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对未来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富有内涵的体验。本文基于生态旅游视角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从生态策略、人文策略、技术策略三大方面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的探讨。在生态方面,通过利用乡土植物打造景观核心区域,借水依水营建可互动的观赏性景观,兼具生态环境良好体验和生态恢复系统;在人文方面,通过提取利用地域元素,结合实体景观,以活化文化和凸显旅游体验来满足游客探本求源的需求;利用ar技术营建乡土植物景观,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丰富空间形态;利用多媒体技术传承乡土文化,打造智慧乡村旅游。基于这些研究,旨在塑造生态宜居的乡村旅游环境,实现人与自然、文化景观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1]中国农民合作社,2020(3):7-12.

[2]陆琦,李自若时代与地域: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反思[j].风景园林,2013(4):56-60.

[3]耿帅坤,张耀论智慧城市景观创新智能化设计的未来发展走向[j].美术教育研究,2018(22):58-59.

[4]张艳,张勇。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經济地理,2007,27(3):509-512.

[5]翟永真乡村文化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地城文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6]孙皓,黄梦阳生态文明视阔下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探究[j].现代园艺,2021,44(2):82-83.

[7]杜浩源地城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4):270-271.

[8]杨小军,宋志涛,刘彦辰.基于智慧乡村理念的乡村景观空间营造策略:以乌镇横港村为例[j].装饰,2017(10):136-137..

[9]董丽,郝培尧,孙晓慧,等数字景观技术与植物景观设计的结合与应用[j].景观设计,2020(5):102-105.

[10]杨吉华数字乡村:如何开启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6):14-19,87..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旅游管理新增

旅游管理热点

旅游管理相关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