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献综述 > 教育论文

民俗文化教育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融入

996论文网日期:2022-12-07 15:47:57点击:328

摘要:民俗文化教育是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更加重要。文章结合怀化市人民路小学的多元化课程和锦园路小学的“五溪文化”课程,针对实际情况探讨小学教育管理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研发民俗文化教育课程、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开展渗透民俗文化的实践活动,以供大家借鉴。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民俗文化;课程研究;校园文化

 

民俗文化教育是民族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渠道,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旨在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对本民族的记忆,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阐述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目标。

一、小学教育管理中为什么要融入民俗文化教育

(一)民俗文化教育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民俗文化的长河中,伦理思想贯穿始终,褒善贬恶、追求崇高、自强不息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学生通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领略中国民俗文化的精神,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更能对其产生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

(二)小学教育中缺少民俗文化教育的融入

第一,小学教育中的民俗文化教育内容相对单一,很多学校的民俗文化教育内容只局限于诗歌经典诵读以及孝道文化,忽略了中国传统节日、历法、国画、国乐等优秀民俗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而且,尽管国家已经适当地增加了一些传统节日的假期,希望能引起社会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但是很多学校没有做好小学阶段民俗文化的启蒙教育。第二,小学教育中的民俗文化教育课程安排不足,很多学校都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大部分学校都未设置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即使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在课时安排上也严重不足,并且缺乏系统的规划,更没有对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导致民俗文化教育在小学教育中严重缺乏。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融入民俗文化教育,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精品课程,通过多元组合,将语文的听、说、读、写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民俗文化教育得到进一步优化,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这些都是学校管理者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二、小学教育管理中融入民俗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研发民俗文化教育课程

当前单一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文化培养的需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国家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怀化市人民路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承接了省级课题“小学语文多元化实践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研发了八大多元实践课程,“民俗廊”课程是其中之一。“民俗廊”课程是设置在我校中年级的课程,该课程以地域为线,将中国地形图分为四大板块,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大江南北,涉猎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以四年级“民俗廊”课程为例,上学期安排了“欢欢喜喜过春节”“中国心??端午情”两个传统节日主题,安排了“雪域高原上的哈达”“新疆是个美丽的地方”“迷人的大理,人间境”“彩云之南”四个少数民族主题。下学期安排三个传统节日主题,分别是“团团圆圆过中秋”“悲与乐的欢会——清明节民俗教育”“九九话重阳”,安排了“马背上的高原”“鼓楼??大歌??风雨桥”“热情似火彝家人”三个少数民族主题。课程注重素材的选择,紧贴学生阶段教育特征、年龄特征,内容安排充分考虑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民俗的地域性,体现传统文化、兴趣生活与语文的融合。课程实施过程中,坚持学生探索性学习,通过视频、图片等了解某地风土人情,感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以及传统节日的习俗。教师关注每个学生,激发学生的个性并鼓励其发挥自己的特长,勇于创新,通过开展手工展、表演、“故事大王”比赛、手抄报、知识竞赛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尊重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且通过多元整合,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技能。如“悲与乐的欢会——清明节民俗主题教学”中,学生从“溯清明”中了解了清明节的由来;“知清明”环节则介绍了清明节的饮食风俗及古今不同的清明习俗;“赏清明”板块则从赏诗词、赏蛋画了解古人记录下来的清明和清明节中有趣的习俗。最后,教师让学生思一思、议一议——如何文明祭扫?上完这一主题课程后,学生的作品有画蛋画并写下来、文明祭扫倡议书等,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营造校园民俗文化氛围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讲的就是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氛围也是一种语言,是传递信息的独特交往形式,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创设一种氛围,营造校园民俗文化氛围,就是要求学校从整体和全面角度出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民俗文化元素,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如锦园路小学把长长的校园围墙变成了“五溪风韵”文化墙,雕刻着芷江龙津风雨桥、通道县恭城书院等五溪名胜;侗寨哆耶舞、靖州苗族歌鼟、上河阳戏、沅陵辰州傩戏等五溪风俗;袁隆平、屈原、滕代元等五溪名人和古今五溪诗词。学校教学楼的走廊墙壁上,则张贴着一个个五溪民间故事。这样,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对五溪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学生深入了解了养育他们的这块土地,领略了家乡古朴的神韵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实现了对学生有效的民俗文化的熏陶。民俗文化校园活动的开展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思想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来历,遇到民俗节日时,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校园民俗文化活动,如举办书画展、民俗主题班会,进行民俗欣赏等,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节庆活动。这样学生能够充分融入民俗文化氛围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民俗文化修养。

(三)开展渗透民俗文化的实践活动

民俗文化不同于寻常的知识教育,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如果单凭教师的课堂讲述,学生恐怕很难理解并吸收民俗文化的内容与内涵,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融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发展。我校在“民俗廊”校本课程的实施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大型的实践活动。

1.寻访家乡的民俗文化

怀化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城市,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超过总人口的40%,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保护名录300余个,其中国家级名录12个。有源于古代的侗锦织造技艺;一年一度的通道侗族芦笙节中外闻名;有被誉为“原生态民歌活化石”的靖州苗族歌鼟;辰河目连戏被专家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此外,大戊梁歌会、雕花蜜饯制作技艺、二酉洞藏书传说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值得探索与挖掘。于是学校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调查家乡的名人故事、励志名言、诗词,了解各种文化专题,如辰河的傩文化、阳戏、芦笙文化等,以及家乡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名胜古迹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弘扬本土文化。最后,通过图片展览、手抄报比赛、小小解说员等活动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本土文化,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举办民俗迎新年活动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体验中国年独特的年味,切身体会中国传统佳节独有的情趣和内在魅力,学校举行了一场热闹非凡的新年民俗庙会。这场新年庙会由各年级组集体设计,整个活动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游戏穿插起来,鼓舞热闹震撼,舞龙送福喜庆祥和,民间杂耍有趣、经典。丢骰子、幸运大转盘、投壶、踩大象等有趣的民俗游戏,学生玩得津津有味,糖画、糍粑、糖葫芦、爆米花等传统小吃更是让人垂涎,全校呈现出红红火火过大年、欢欢喜喜迎新春的热闹场面。

3.游五溪探寻研学之路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进行“游历五溪”的研学活动,学生先后到过洪江古商城、中方荆坪古村、通道皇都侗寨、芷江受降坊、沅陵二酉山等十几个地方,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俗,开阔学生的视野。如走进通道皇都侗寨,学生目睹了侗族雄伟的鼓楼、风雨桥;学习了扎染制作并亲手染布;观看了民俗表演,学生还上台积极与演员互动跳起了竹竿舞;学唱了侗族大歌;还参加了篝火晚会;倾听了侗锦讲座,认识了古老的人工织布机;感受了侗族合拢宴的壮观,达到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效果。

三、结语

民俗文化作为民族精神意蕴的象征,其强大的教育教化价值使其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而学校作为社会影响力量最广泛的组织机构,其有别于其他教育方式的优势使其必然要承担起民俗文化的传承责任。小学教育管理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需要学校进行科学的教育教学整合,结合实际需求积极渗透,我校的“民俗廊”课程和锦园路小学的“五溪文化”课程,仅仅只是对民俗文化教育的一点探讨,今后还需要教育者更多更深地开发、探索,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国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3]黄菲.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张艳群.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方法探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7(5):15

 

 

 

作者     ?兰,盛?敏,张惠玲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