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小学数学学生有效审题能力培养,基于粗枝大叶、审题效率低、生活经验匮乏、难以理解情境的学生审题能力现状,提出从注重读题,帮助学生以语言强化审题能力、划出关键,帮助学生培养高效审题能力、巧用图表,帮助学生梳理逻辑关系、善用网络,帮助学生联系数学与现实的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策略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审题;现状;策略
审题即了解题目意思,是提取关键信息、将现实中的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的一个过程,也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1]。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也变得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无论是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还是落实在卷面的练习上,现实情境的创建都越来越多。而相比之下,学生的审题能力却始终相对落后,成为教师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学生审题能力现状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经常因为各种问题发生错误,其中,学会了知识,却因为审题能力而做错题目的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在审题能力上存在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粗枝大叶,审题效率低
“对不起,老师,我粗心了。”这是教师经常听到的学生做错题目的理由。在审题这一环节,粗枝大叶、无法抓住题目的关键绝对是学生审题最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由于不良的审题习惯造成的,即很多学生在拿到题后往往匆匆动笔,而没能认真地阅读题目,从而导致漏掉题目的关键信息,导致错误的出现。另一方面,也是审题能力的欠缺问题,即有些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无法有效地寻找关键信息,对题干里的逻辑关系也有所疑惑,审题效率低下,最后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匆匆做题,从而导致错误的发生。
1.2生活经验匮乏,难以理解情境
为了便于理解,在小学数学的题目中,很多都是依靠生活情境引入的。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很多事物都未曾接触,因此,即使是生活情境,也会有不理解的情况。在不理解题目情境的情况下,学生同样会在审题的过程中对题目中给予的关键信息视而不见,从而影响到解题的正确性。
2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2.1注重读题,帮助学生以语言强化审题能力
学生审题错误的出现大部分可以归结为“粗心”,即读题不认真。而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审题时间过短导致的,只是匆匆扫一遍,就开始解题,自然无法有效地审题。因此,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首先就需要解决学生审题的态度问题,而最首要的,就是增加学生的审题时间,让其真正地成为学生解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这就需要教师采用“读”这种方式,带领学生把题读通、读对,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2]。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初次接触到以文字信息为主的应用题时,教师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读题,通过语调的轻重变化让学生把握关键信息,如例题中“合唱队原先有52人”中的“52”即需要教师重读,“今年9人毕业了,又加入了15人。”中教师即可以重读“9”“15”“毕业”和“加入”,而在问题中,教师也需要分别重读“多”“少”以及“多少人”。当然,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让学生放出声来读题并学习教师用语调变化把握重点的方法,虽然学生无法如教师那样真正地把握重点,但这样却有效地延长了读题时间,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2.2划出关键,帮助学生培养高效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重要过程,需要学生“眼到、口到、手到、心到”[3]。然而在实际的审题过程中,学生却经常发生被无关信息所误导、无法提取题目关键信息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读题只是看而没有“动手”导致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圈划重点”的方法和理念,以此提高学生审题的效率和准确度。例如“乘法”这一节,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渗透“划重点”这种方法,如题目为:“一栋大楼共有32层,每层有4个单元,每个单元4户人家,请问这栋大楼总共居住了多少户人?”教师便可以将“32层”“层”“4个单元”“单元”“4户”和最后的“多少户”圈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出前三个数量是题干的关键数字信息,而后面的“多少户”则是需要学生求解的问题。这样,通过圈划,教师直观地以单位的关系和数字明确地展示了数量关系,让学生明确地审题。而在日常,如果碰到有干扰的问题,如:“一栋大楼共有32层,每层有4个单元,每层8户人家,请问这栋大楼总共居住了多少户人?”学生也能通过这种方法排除“4个单元”,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审题能力。
2.3巧用图表,帮助学生梳理逻辑关系
数学问题的情景大多是以汉语为载体创建的,而学生审题环节的困难不单单来自于数学,很多时候,语文能力的不足也会导致学生审题错误的发生,这在复杂问题或者题干较长的问题上表现得异常明显。对于小学生来说,图片是比语言更容易理解的形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传授图表的应用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图表这种方法表示数学逻辑关系,归纳总结题干,更好地提高自身审题能力。例如在“简易方程”这一节,对于适合方程这一解题方法的应用题,由于其中的逻辑关系相对复杂,教师即可以教授学生利用图表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如题目为“小红家到图书馆的距离是到学校距离的三倍,而学校到图书馆的距离为960米,如果对于小红家来说图书馆与学校处于相反方向,那么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为多少?”教师即可以以线段法帮助学生理解,即学校与小红家距离用1条线段表示,图书馆为3条,二者一共960米,即四条线段960米。这样,通过图表,学生形象地了解了数学关系,提高了自身的审题能力。
2.4善用网络,帮助学生联系数学与现实
学生生活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所有情境,教师用语言描述往往不够形象,而日常练习教师参与较少,无法每时每刻给予指导,自然也会造成学生审题错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形象的展示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师教学效率,还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信息渠道,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不再依赖于教师和家长,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网络形象地展示现实中的情景,并推广网络查阅的方法,正确地将现实与数学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周长”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在分别讲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计算后,即可以创建现实情境让学生进行练习。如“小王想在自家院子的一角开辟一片长方形菜地,菜地长为9米,宽为7米,请问他需要多少米篱笆”这个问题,学生经常会忽略“一角”而得出23米、25米或者32米,这是由于学生对扎篱笆不了解,不知道靠墙的地方不需要扎而导致的。之后,教师可以针对这个情境再次提问:“那么三角形呢?平行四边形呢?”而这也需要学生对中国农村院落大多为方方正正的矩形有所了解。在这一阶段,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展示农村篱笆的扎法。而在课下,学生遇到不了解的情境,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了解。这样,教师应用和推广从网络上寻找答案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形象地了解了问题情境,还大大提高了学生自身以实际联系数学的能力。综上所述,在现代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相比之下,学生审题能力却始终存在着粗枝大叶、审题效率低、生活经验匮乏、难以理解情境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朗读题目、划出关键词、图表审题、网络查阅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把握题目中的内在数学逻辑以及现实与数学的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在新的教学形势下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审题[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173.
[2]冷美丽,李双艳.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48.
[3]刘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的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8,20(10):204
作者 车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