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献综述 > 文学论文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形态

996论文网日期:2023-06-15 16:20:04点击:221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应用,更含蓄地表达出作者未说完的话语、情感等内容,大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隐喻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涉及面十分广泛。隐喻的运用,不仅能够突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也能提高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有利于提升文学作品的深度,对于促进文学作品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展开分析,从隐喻内涵、特征等方面进行解析,并阐述其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作品隐喻形态分析

隐喻在日常生活、文学作品以及科学语言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借助隐喻,能够更好地展示事物的本质以及内部特征,隐喻在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对于隐喻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文学范畴内,其在语言学、心理学、新闻学等领域也备受重视和关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更加系统、全面,为文学作品增加了新的色彩,同时也为广大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审美体验和感悟。

一、隐喻内涵及特征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隐喻就是将某个事物的构成转换为其他事物的名称,且转移的方式可以是属到种的双向互动。也有其他的学者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不仅存在于语言的交流中,而且在思维以及实践行动中也有明确体现。在我国,隐喻也被称之为暗喻,属于隐晦的修辞方式,具体来说指的就是借助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进行暗喻。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可以同时存在,二者间多使用“似、是、变成”等进行连接,但有些情况下也无须使用比喻词。隐喻能够显示出一个人的思维以及基本的文化素养。隐喻的概念和特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理解①:第一,隐喻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式,也能反映出当地的文化。隐喻在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是认知世界的隐藏化方式,很多的文化现象都是以隐喻进行紧密连接的,并借助隐喻的手段,将不属于同个范畴的事物进行归类;第二,隐喻是语言系统的再生机制。隐喻的产生和发展与词汇匮乏有很大的关系,在文学作品中应用隐喻,能够让作品大放异彩。隐喻能够将无法表达的事情、思想进行含蓄的表达,即“言外之意”。此外,隐喻还能强化语言表达形式的形象和画面感。使用隐喻更能激发人们的联想,并充分表现出人的主观经验和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能够连接未知事物和已知世界。

二、隐喻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一)隐喻在标题、题词、开端以及结尾的应用

在文学作品中,标题、题词、开端和结尾是最重要的位置,将隐喻运用在这些位置上,更能充分突出隐喻的功能性特点,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本所要传达的重要内容。比如小说家索尔仁尼琴在《牛犊顶橡树》中提出:一个恰到好处的书名或者小说的名字,绝不是偶然就能得到,书名是心灵本质的体现,每一个书名都不是空穴来风,只有阅读完整篇文章才能真正理解其背后的含义,随意更改书名是对作品的伤害。书名是文学作品的名片,在书名中运用隐喻,是为了让读者初次对整本书有基本理解,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带着兴趣阅读整本书的内容,进而提高阅读的质量。②阿勃拉莫夫的《兄弟姐妹》这篇长篇小说的标题就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战争伊始,斯大林称呼苏联人民为“兄弟姐妹”,没有兄弟姐妹,就没有人民,也就无法提高民族凝聚力,难以具备统一的精神力量,这里的兄弟姐妹不仅仅是亲人,更是人民。由此就可以对小说的含义进行理解:要想战胜困难,就需要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邦达列夫曾对自己的小说《岸》的标题进行解读:岸是幸福的彼岸,是认识自我的彼岸。可见每个小说的标题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标题是小说的眼睛和心灵,能够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发展余地。

(二)隐喻在文学作品主题中的应用

隐喻在文学作品主题中的应用也十分重要,往往一个寓意深刻的形象可以更好地提炼出作品的主题。契诃夫所创作的《困》中,有一细节描写曾多次出现,即“绿色斑点和影子”,不难发现其预示着不祥,不仅可以表现出主人公日益膨胀的疲倦,而且也预示着一场灾难的到来。最后描写主人公的这一语句“用手指威胁着绿色斑点,悄悄地走近摇车,俯向孩子”,其背后的含义就是她亲自掐死了孩子。而“绿色斑点和影子”的频频应用,也能说明主人公的反抗以及报复心理也在不断成熟,这便是主题隐喻的体现,也能够表现出主人公曾经承受过的痛苦,结局更是不言而喻。当然也有部分小说在主题上应用隐喻的过程中借助神话或者民间故事。比如说《一日长于百年》这一作品中,“曼库特人”就是主题隐喻的体现。当柔然人侵占萨雷奥捷卡草原后,对于年轻的俘虏采取了比较严酷的刑罚,不仅剃光了他们的头发,而且将骆驼的颈部皮肤进行剥离,并在其冒着热气的时候,将其蒙在俘虏的头皮上,遭受到这一酷刑的俘虏,有的承受不住痛苦而选择死去,有的则会丧失记忆,成为曼库特人。在小说的结尾,苏美协议为地球套上了“箍”,以避免外星文明的进入,以此来维持人类的秩序。而作者暗示这样的做法就好比是骆驼皮肤让曼库特人失去记忆一样,这里的曼库特人,则指的是丧失记忆、遗失自我的人。

(三)隐喻在叙述层面的应用

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如果没有结合文本的语境,是很难推测隐喻存在的,也无法理解隐喻的具体内涵。所以这样的隐喻会受到文本上下文内容的限制,必须要经过上下文的解读,才能真正地推测出隐喻背后的真正含义。而在文学作品叙述层面应用隐喻,也是隐喻比较典型的应用方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比如说《红帆》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阿索尔醒来后,发现爸爸坐在快要熄灭的灯前,当爸爸听到女儿的声音后便将被子重新盖上,并对女儿说还早呢继续睡吧,然后女儿问爸爸在做什么,爸爸回答做了一个黑色的玩具。该小说的主人公朗格连,在出海的途中,由于妻子向人借钱未果,进而导致妻子撒手人寰,也正因如此朗格连放弃了出海,并以制作手工制品为生,与自己的孩子相依为命。后来朗格连看到未向妻子施以援手的人被海浪卷走,他也为自己没有施救而感到愧疚。所以,他曾回答女儿做了一个黑色的玩具,而此时的黑色玩具,实际上是一语双关的,一方面确实是制作了一个黑色的玩具,而另一方面则表示,他做了不光彩的行为。如果仅仅从文字的表面来看,根本无法真正理解黑色的玩具所包含的真正内涵,必须要结合上下文,才能真正解读这一隐喻背后的内容。为了更好地理解隐喻在叙述层面的应用,还可以分析《歼敌机》中的这一片段:傍晚眼科医生为了能够让病人高兴,寻找了几个症状来证明可以恢复视力,但是老生物学家拒绝了,并说今天已经第二次失明。在解读这一片段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是很难理解生物学家所说的话的,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其背后的含义。而实际上,老生物学家由于受到空袭导致眼睛受伤而住院,而在住院的过程中,一个七岁的小男孩,每天都为老人读报纸,但是有一天小男孩没有来,同时有人告知老人小男孩被空袭炸死了。在了解了整个故事后,便能更好地理解隐喻的真正内涵:失明虽然让人感到痛苦,但是小男孩死亡,无疑是让老教授失去了二次光明,更增加老教授的痛苦。

(四)隐喻在文学作品背景中的应用

背景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营造良好的叙事环境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揭示出文学作品中人物以及事件的具体发生时间、地点等内容。在整个文学作品中,背景的主要作用就是烘托出人物心理以及相关活动的发展,以便更好地促进故事的推进。④以《苦恼》为例,文中对街灯、湿雪、车夫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车夫以及车夫的那匹小马,被描述得十分形象而逼真。但实际上,雪带给人的感觉应该是纯净无瑕的,然而,文中的雪景却营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氛围,这里的雪反映的是主人公的生存状态。主人公车夫的独生儿子病死后,车夫内心万分痛苦,但是为了生计,又不得不冒着大雪赶车上街,然而辛辛苦苦一整天,连给小马买燕麦的钱也没有赚到。这时候的车夫很想与人倾诉自己的苦楚,但是在车水马龙的彼得堡,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地倾听他的诉说,所以这里的飞雪反映和衬托出了车夫的悲惨命运。

(五)隐喻在作品结构中的应用

开头和结尾是文学作品结构层面的重点内容,也是文学作品组织方式的重要部分,为作品含义的表达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同时,也能够与作者的创作意图相呼应。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开篇就能够起到统领全书的作用,而结尾更应该做到余音绕梁。要想真正达到这种效果,加强隐喻的应用是绝佳的选择。⑤使用隐喻进行开篇和结局的典范当属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显示出了列夫·托尔斯泰高超的创作技巧。作品开篇对春天、阳光、石板缝、青草、树木、小动物进行了描写,营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情景。从字面上来看,文章的开篇仅是简单的风景描写,但是纵观整部作品,就能够发现这段景物描写中也蕴含着一些暗示性的词语,比如说“生机勃勃”“翠绿”“芬芳的树叶”等,这是对回归春天的一种描写,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生命复苏的喜悦,而这便体现出了生命的现象。而结尾则对主人公进行了叙述,结尾与作品的主旨和基调进行呼应,同时与开端形成对照,不仅营造出一种结构上的匀称美,而且也能真正体现出作品的实际内涵。再或者小说《红莓》中,作者对于主人公命运的处理与整个作品的结构是相呼应的。主人公普罗库金来到城里后逐渐沦为流氓的头目,但是其特有的纯朴与善良也依然存在,出狱后受到农村姑娘一家的感化,重新开始对人生的追求和向往,但是在决定告别过去回归以往生活的重要时刻,却被旧日的伙伴报复而死于田野之中主人公的死亡则暗示着,一旦一个人真正脱离了自己生存的根基,注定会走向死亡。作者舒克申在小说中对普罗库金的道德以及肉体均判处了死亡,他这并不能表示舒克申不喜欢自己笔下的主人公,他是要借助这样的处理让更多的读者认识到一个共性问题,即脱离故乡以及故土后会面临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尽管在小说中,作者希望让重获人性的普罗库金开始全新的生活,但是新生活的开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说明一个人一旦脱离了自己的根基,结局也是注定的,主人公生命的轮回就验证了这一结论。

(六)隐喻在篇章层面的应用

篇章层面的隐喻,具体来说指的是文章通篇下来是一个隐喻,以整个故事为本体,并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来实现喻体的影射。也就是说,无论作品的篇幅如何,从头到尾都仅有一个隐喻。实际上,寓言故事就属于通篇隐喻,比如说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之歌》就是典型的篇章层面隐喻。⑥契诃夫所著的《第六病房》,整个作品就是隐喻的本体,而整个小说的背景,包括灰色围墙、尖端朝上的钉子、铁格子以及灰白木刺的地板,都能够让读者感觉第六病房所在的医院是一座“监狱”。人们随时都可能被诬陷和逮捕,甚至被当作疯子而关进类似的病房。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借助疯子之口,让黑暗的社会暴露无遗。而文中的拉京医生,也不过仅仅与疯子格罗莫夫说过几次话,便也被认定是疯子关进了第六病房,这样的生活让医生彻底放弃了勿以暴力抗恶的信条,尽管他挣扎过以及反抗过,但是最终仍旧以死亡而告终。医生的死实际上就是作品结构的隐喻,这说明像医生这样思想的人不可能成为抵抗专制制度的勇士,同时,列夫·托尔斯泰所推崇的哲学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执行。拉斯普京的《为玛利亚借钱》中,玛利亚在对商店进行清账的过程中,忽然发现账本上丢失了一千卢布,而这属于自己的工作范围,自己需要对这一千卢布负责。为了补上这一千卢布,玛利亚的丈夫也在四处的借钱,却四处碰壁,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丈夫不得已决定向多年未见的哥哥借这笔钱,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作品中对玛利亚丈夫启程前的寒风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文中描绘出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在不见人影的路上,一阵风突然刮过,时而停止时而刮起,感觉整个世界都处于摇晃、呜咽、轰鸣的状态,猛烈的大风朝着车头凶猛地扑面而来,并经过窗缝灌进了车里,而在行驶的二十公里中,森林田野和村庄都受到了风的席卷。此处看似是对自然现象进行描写,但是这阵风却一直伴随着主人公的丈夫,直到终点,这必然会引起读者的深思:这到底预示着什么?出事的前一天,风和日丽,日子也算平静,而当出事后,大风席卷,很明显这里的风,不仅仅是自然风景,更是对主人公心理过程和内心情感的表现,这与主人公的苦涩心理是相呼应的。对这段风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感悟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状态,从最初的焦急、失望到最终的平静,无不显示出当时社会中人性的自私、道德的低下等,也对当时冷酷的人际关系进行了反映。由此可见,对这一自然普通风景的描写,是对现实的隐喻,而“席卷枯叶、狂吠不止”更是对主人公心理的有效反映,最终则能够隐喻出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现实生活的残酷。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隐喻是一种思维认知的新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能够让人类复杂的内心和思想显现得淋漓尽致。隐喻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更是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应用隐喻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也会让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大大增强,整个文学作品的深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提升,为作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艾欣:《图像隐喻与“能指重叠”——俄罗斯先锋派艺术符号机制刍议》,《艺术设计研究》2021年第4期。

2刘常振:《互文性思维与俄罗斯文学作品赏析》,《大众文艺》2020年第11期。

3魏征:《关于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称呼语的功能分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36期。

4江治刚,阳海清:《俄罗斯政治语言学视域下外宣文本政治隐喻翻译策略研究》,《东北亚外语研究》2020年第1期。

5魏征:《浅谈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善恶观》,《文学教育》(下)2020年第2期。

6朱涛:《试论俄罗斯大型文学期刊的体裁特征》,《欧亚人文研究》2020年第1期。

 

 

 

作者    尚美丽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学论文新增

文学论文热点

文学论文相关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