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献综述 > 文学论文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比较研究

996论文网日期:2023-06-13 19:22:29点击:348

摘要:“月亮”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意象之一,因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特有的审美意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探讨中外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相同及不同含义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从当代的角度挖掘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

关键词:月亮意象;文化传承;戏剧;诗词;小说

 

一、背景

所谓意象,“意”来源于创作者的精神层面,是对特定情境下的自然景物,即“象”的认知以及主观和内心产生的情感。从文学层面来看,意象常被作家用于表达难以言传的生命感悟,意象的使用可以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能够使平面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从而增强读者的代入感[1]。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意象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作为古今中外文学鉴赏中一种基本且重要的审美元素,对意象的分析重点在于对文学作品中客观环境和主观情感的关系进行分析解读[2]。而月亮意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一席之地,作家们对月亮意象的喜爱,几乎打破了时间和地缘因素的限制。本文通过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意在探讨中外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不同含义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中国古代诗词到近现代小说,月亮意象在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我们将其繁荣的原因大致归为两点。首先,月亮作为一种天文景观,对它的欣赏在中西方具有普遍性。月亮其自身圆缺盈亏的特性使它本身就具有十分丰富的解读空间。满月明亮,可以是寄托相思的载体;月亮遥远而高洁,使它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月光柔和却清冷,为浪漫故事营造了独特的意境;月亮亘古不变,一方面使它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在失意者眼中,也为它平添了一份冷眼旁观的冷漠。这些对月亮的解读被运用在特定的文学作品中,使月亮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其次,是基于不同文化语境的原因,中国古代,月亮题材与意象的繁荣与文学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山水文学、咏物文学等的发展,都为月亮题材与意象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而西方民族对月亮的联想意象是拟人化的产物,受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影响,神话故事中的月亮女神是一个自由的、多重身份的形象,可以凭借掌管职权,任意在夜空中为所欲为,这就导致在西方文人的作品中,月亮多为消极意象的结果[3]。综上,尽管中西方对同一现象的解读不尽相同,甚至走向正面和负面的两个极端,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都有着超越其自身特性的深远内涵。

2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意象

2.1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

月亮意象在许多文学艺术作品的素材中占有一席之地,基于不同时代的人对于月亮的原始认知有所不同,因而产生了相同或不同的联想意义[4]。表达团圆、思念之情的月亮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被大量运用,诗人在对月亮进行描绘时主要从月亮的视觉印象进行描写,进而抒发自身的情感[5]。代表诗作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白居易《中秋月》中的“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杜甫耳熟能详的《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乃至杜牧《旅宿》中的“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在这些诗作中月亮意象均表达了客居异乡的诗人对月圆人聚的渴盼之情,浓厚的思念之情以及寄托月亮的家国之叹。同样,月亮意象也常被用于表达词人自身的内心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晓风残月”这一环境烘托令人痛彻心扉的“执手相看泪眼”;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表达了亡国的故君面对高悬于夜空中的明月,心中不禁涌起的凄楚之情,这种心情似乎只有明月才能作证。再到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漾,冷月无声”。孤单凄清无声的“冷月”更是平增了事过境迁之感,表达词人伤时感事的感情。唐诗宋词中的月亮除了其本身固有的美丽,还承载着诗人的自我情感的宣泄和对家国怅然的意蕴[6]。

2.2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

而在中国步入近现代社会后,以鲁迅、朱自清、张爱玲为代表的近代作家继承并发展了月亮意象的象征意蕴。他们将传统认知中的月亮意象内涵和西方文化中月亮的象征意义结合,从叙述的悲凉与表达的冷峻,无意的描绘与有意的刻画等方面赋予了月亮意象更为深广的内容[7]。鲁迅所处的是一个灾难深重的社会,当时中国陷入任人宰割的困境之中。而在这一处境下,鲁迅的文章旨在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以引起大众的有效关注。因此在鲁迅这一阶段的作品中,月亮意象常常包含对人性黑暗面的揭露,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抨击。不同于鲁迅,张爱玲将关注点更多地给予都市中人们精神的堕落与不安,揭示的是人性的悲凉。因此,深受传统文学影响的张爱玲,既传承了中国文学的审美意识,又以一种新的观照来创造月亮意象,使得她既成为传统月亮意象的继承者又成为它的创新者[8]。

2.3月亮意象含蓄之美、情感纽带的承继

虽然在近现代时期,月亮意象的内涵被丰富和扩大,但文人作家仍然保留其常用的传统意象含义。中国人对时间空间的心理感受能力极强,一方面能够继承传统的月亮意象,同时以一种生命的激情和新科技的意识扩展月亮的内涵,使月亮超越自身静止的无生命的自然物状态,具有更为深刻的宇宙意识和生命哲理[9]。在我国文学作品中,传统的月亮意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氛围、一种情感纽带、一种文化传统、一种审美情趣,它传承中华民族的诗词文化经典,是我国文学遗产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民族感情的载体[6]。因此,直到21世纪的当代,传统的月亮意象含义仍被沿用。

3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

3.1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月亮意象—分离、多变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意象几乎与所有重要情节有着内在的联系,起到了引导戏剧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也是莎翁戏剧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10]。存在于莎士比亚几乎所有的作品中,这些意象在作品中往往与主题思想密切相关,熔铸了莎翁火热的创作激情,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11]。莎士比亚身处于欧洲文艺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这一时期的作品多强调回归人的本体,尊重人的欲望,戏剧的主人公即为舞台的主体,具有极强的人文主义的特点。在莎翁的代表作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月亮意象被用以象征感情的变化无常。在男女主人公互诉衷肠的经典场景中,对月亮的描写是“充满嫉妒,面色惨白”[12]。当罗密欧要指着月亮向朱丽叶发誓时,朱丽叶马上打断了他的话,并说“:不要指着月亮发誓,月亮变化无常,每月有圆有缺,你的爱也会发生变化。”[12]莎翁对于月亮的解读,将爱情热烈美好却无法预测的特性描绘得生动又具体[13],也与这部作品的主题,即称颂令人称羡的爱情和对于爱情欲望的狂热追求相契合,体现了极强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3.2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月亮意象—理想、真爱、“乌托邦”

《月亮和六便士》成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的阴影给现实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灾难,与此同时,工业的飞速发展冲击着西方传统的基督教道德传统,信仰的崩溃给欧洲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根植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部作品借由主人公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畸形人际关系的讽刺,对现代社会日趋形式化、秩序化的生活方式的反叛与抗议[14]。这部作品中,“月亮”和“六便士”代表了三重对立的象征意义,即理想与现实、真爱与虚情、塔西提岛与欧洲社会。在主人公抛弃自己体面的工作去追求绘画梦想时,月亮代表了他那颗不安分又为了理想而猛烈跳动的心脏;主人公将他在太平洋小岛邂逅的土著女孩爱塔视为心中的月亮,认为他们的感情无关金钱与目的,像月亮一般纯洁;当主人公的绘画梦想在受功利支配的欧洲现实环境中无法立足时,塔西提岛的居民对他展现出怜悯和包容,让这个小岛成为他心中的“乌托邦”,是他心中像月亮一样纯净浪漫的地方[15]。

4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异同点探究

导致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意象含义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思维方式及民族文学传统的不同[4]。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在借景寓情时,喜欢从事物本身进行多向性发挥,进而习惯用事物的特性来比拟自身感受。例如“满月”是团圆的象征,“弦月”则表示离别情思。而西方人注重逻辑推理,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人与自然两分[4]。因此,他们倾向把月亮看作独立行动的个体,月亮的阴晴圆缺和人的心境联系并不紧密。因而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常含有多变与现实的意蕴。纵然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表达的含义不同,但仍有相似之处可循,这一点在深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的中国近现代的文人作品中尤为明显。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近现代的社会背景与西方特定阶段的时代背景相似。正如文中提到的几位作家,他们都身处社会巨变、新旧思想碰撞的时期,正是由于这些相似的社会时代背景,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和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便有了相似的含义。

5结束语

意象使得所要表达的感情被物化,月亮作为一个典型意象,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通常被用于表达文人的思念之情。而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作家通常借月亮意象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对现实社会进行讽刺批评。相较于月亮意象在英美文学中复杂的含义,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意义则较为统一,总富有一定的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外文学中“月亮意象”的内涵进行客观审辨,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诗词还是小说,体现了诗人作者的家国之叹以及在苦难日子里不断徘徊前进的斗志与决心。对这类作品的阅读和学习,有助于我们培养坚韧品格,响应近年来国家鼓励树立文化自信的号召,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从而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李洪芹.抓住传统文化元素教古诗--以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为例1.语文建设.2018(5):70-71.80

[2]赵万东.古诗词中意象分析与解读[1]中国民族博览,2021(10:136-138

[3]刘琳.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差异比较门.语文建设。2015(14):16-17

[4]兰冰.中西方月亮文化联想意义对比分析门.云南开放大学2013151248-52.67

[5]张映光,论古曲文学中"月亮"意象的百美内酒口.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63-65

[6]周洋.浅析唐诗宋词中的月亮意象的多重意蕴[1].湖北授大学学报201124(7)114-115

17]张丽婚,论鲁讯看传统,亮意象的继承和创新门.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9):91-94

[8]刘锋杰,月光下的忧郁与癫狂--张爱珍作品中的月亮童象分析门.中国文学研究,200611:56-63

[9]王铁力.月亮: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徐志摩诗歌意象分析门.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4):79-80

[10]王丽莉.浅谈莎士比亚戏剧意象[门.当代戏剧,1989(6):48-50.

[11]袁舰,向荣.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特征分析[1.安徽大学学报1993.17(2):63-66.71.

[12]shakespearew.romeoandjuliet[m].朱生豪,译.江苏:译林小版社2018:36-37.39

[13]张文妮,从莎士比亚看英国文艺复兴特点--浅谈莎士比亚剧作及演出形式与文艺复兴的联系j.戏剧之家.2019(19))15-17.

[14]胡红渊.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的叙事风格再探门.语文建设:2016(14:39-40

[15]陈洁.解读《月亮与六便士》的象征性意义门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8.28(1):81-83


作者 孙冰,林靖雯,郑素华

 

 

 

微信号

996论文网,专业论文平台。每日持续更新新增论文。

转载内容版权归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